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善于运用好新闻语言。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语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  相似文献   

2.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 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善于运用好新闻语言.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语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相反,语汇贫乏的人,写出的报道就干巴、枯燥,令人厌读.  相似文献   

3.
一、抓眼球,提高科技新闻的关注度。科技新闻要提高关注度、抓得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当好“翻译”,同时,还要抓好人的报道。有些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是受了学术文章的影响科技新闻也要讲究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注重形象,因而要尽可能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引起共鸣,达到共识。徐迟先生写《歌德巴赫猜想》,如果不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且极富文采,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也不会感必趣。所以,一个优秀的科技记者就像一个好翻译。  相似文献   

4.
朴实无华写新闻严介生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我们要从多方面努力,使报道的事实更新,内容更实,思想更深,角度更巧,同时在语言上下力气,使之有文采。文章的文采,好比女性的梳妆打扮,是“浓妆”还是“淡抹”,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长相、爱好和不同场合的氛围,自由选...  相似文献   

5.
写出文采来     
写文章或报道,都要力争写出文采。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话讲得很有见地。文章、报道的内容再好,没有一定文采,读者就可能减少,写作的目的就往往难以达到。文采,即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出色,有高超的写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说服力强、令人感奋的业务研讨文章,值得一读。作者关于绍兴的三篇报道写得好,体会文章也写得好。好就好在有真情实感。作者的实践说明,只要一线记者开动脑筋,真正下一番功夫,就一定能够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风格、有文采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7.
写作的人应追求语言艺术,贮积美妙的语言。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要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新闻评论者的武器,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枯燥乏味没文采,无法把评论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达不到宣传效果。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创新评论语言,必须不断探索评论写作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8.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政论名家、文章高手都曾把知识的宝山作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驰骋的场地,借助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说明道理,使人们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得到这样一点体会:新闻评论要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不仅要情理交融、叙议交织,而且要有知识的闪光。为什么知识可以增添评论文章的文采?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有些评论文章为什么缺乏文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章的内容贫乏。一篇评论既无感人形象、故事情节,又无旁征博引,只是讲抽象的道理,就会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意思”。常写评论的人都懂得:说明一个道理,如果采取简单化的方  相似文献   

11.
学习运用标点符号: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可很多报道员在实际新闻写作中,未引起重视。 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事实的确如此,标点符号运用得好了,无论从文章的文采上,还是从稿子的见报率上,都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2.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一位新闻工作者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得枯燥乏味,缺乏文采,空话套话,那他就无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没有什么宣传效果可言了.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是写作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竞争利器除了拼抢新闻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做新闻,要善于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听懂,语言就要通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新闻应注重传播效果.记者写的新闻,不仅要给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看,也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看.有的记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文章写得华丽才有水平.华而不实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一句话,写得花里胡哨,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要表达啥意思.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口号连篇,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篇看不到一句鲜活的话,读起来枯燥无味.现在,为数不少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不懂、不爱看.  相似文献   

15.
作家孙梨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  相似文献   

16.
徐明辉 《新闻传播》2009,(11):8-8,38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内容的笑话有的人讲起来绘声绘色,引人发笑:而另外的人讲出来,效果就没那么好。为什么呢?这就是语言表达的差异。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有的用枯燥的文字来表达,有的采用文采斐然的语言来写作,读者当然会对后者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17.
易水 《新闻知识》2000,(5):35-36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不免粗俗.文采多于朴实,又不免虚浮,朴实和文采要配合适当,才可以称得上君子。写新闻何尝不如此?光有材料.五要素也具备,却缺乏文采,就难免枯燥乏味,而文辞华丽,却没有实际的内容,就像给丑女浓施粉黛,只能给人虚假的印象,同样不受欢迎。只有“文质彬彬”,才能称为好的新闻。 过去,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以及新闻队伍素质不高,“质胜于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八股文、大话、套话、材料语言满天飞,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孔子还说“…  相似文献   

18.
两点建议     
新时期,搞好党报的理论宣传,我认为有两点至少是应该改进的。其一,报纸理论文章需要文采。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理论文章,要成为上乘之作,多应写得文采飞扬引人注目,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写的文章不能说理论性不强,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了解并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不能不归功于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文章。其中那些深入浅出的说理,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采访中,多家新闻单位记者报道同一题材、同一事件是很常见的。同开一个会,同采访一个人,写出的稿子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人写得水平很高,有的人却写得一般。如何能在同一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采访要深入。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十几家媒体记者对全国劳模杨小虎进行联合采访。杨小虎是杰  相似文献   

20.
论“风骨”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言论,通讯以至小品,杂文,应当有个主题,谈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使人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表达你的意见,又能使人理解你的意见,而且要写得饱满,活泼,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文采斐然,我们通常把这样的文章叫做有血有肉。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篇文章要有风骨,《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章,它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是说一篇文章如光有文采而无风骨,就不成其为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