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谈高师钢琴课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受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招生数急剧增加,高师音乐教育中“钢琴”基础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也势必要有所创新。为充分利用有限的钢琴教学课时,提高教学质量。满足高师音乐教育的需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钢琴课一直在进行着教学改革实践,其钢琴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在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受益面大增,获取更丰富的钢琴理论基础知识与技巧,培养了一大批音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和社会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2.
论高师声乐教学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且十分重要的基础技能课。高师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唱歌技能,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出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老师,因此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教育的师范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高师音乐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要目标。这种师资要求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技能技巧,要具有唱、弹、跳、写、讲和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声乐教学上,则要求在…  相似文献   

3.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其教学方向是为中等学校音乐教育服务,其教学性质是“师范性”。在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中,声乐教学历来是其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由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决定着高师声乐课的教学与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声乐课的教学截然不同,两者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然而,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一直沿袭着音乐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向音乐院校“看齐”的状况,致使高师声乐教学  相似文献   

4.
艺术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的力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中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钢琴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各种音乐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音乐教育者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因此,中等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音乐专业的钢琴技能课只重视教授专业技能,学生  相似文献   

5.
电脑音乐系统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所掌握。作为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艺术师范音乐教育,同样面临着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新课题。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掌握和提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认识电脑音乐系统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电脑音乐系统真正应用到师范音乐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王奇 《成才之路》2009,(13):10-11
笔者是师范高校的一名音乐教师,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中,颇有一些体会。既感受到了音乐教育的乐趣,也体会到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未来的工作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前师专声乐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教育模式落后,教材内容和考试缺乏师范性要求,师生缺乏师范教育观念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建立起具有师专特点的声乐课教学体系,突出师范性特点,走综合改革之路,以便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中学师资要求的音乐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范畴内的钢琴教学,其教学形式以专业个别课的教学方式出现,这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极强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确定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性质,适合培养钢琴专业学生成才。由于演奏人才的特殊性,对学生的个性取向的培养十分必要。性格与演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学生个体性格的表现,对音乐技术和音乐表现力的发挥影响很大。音乐教育者们,在钢琴个别课的教学中,依着人才培养双重效果的原则开展因材施教,是培养音乐艺术优秀人才的正确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综合音乐素质、全面发展的师资,其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不能与中学音乐教学接轨的现象,反映在课堂教学和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强化师范性的特点,以培养出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幼儿师范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担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启蒙教育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师范教育应该十分重视幼儿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单纯教会学生唱了多少首歌,而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重视幼师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幼师生的音乐素养。一、培养幼师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教学中要重视学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视唱练耳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技术理论课,它融音乐基本技术技能、基本理论、音乐审美和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为一体,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和师范性都很强的学科课程。它担负着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开发音乐潜能,发展音乐才能,促进音乐全方位能力发展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视唱练耳课学习感到困难,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存在紧张、畏惧、自卑心理,从而影响了其音乐能力及音乐活动行为的拓宽和发展。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排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开发音乐潜能,促进音乐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12.
邹琼琰 《考试周刊》2015,(15):189-190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幼儿音乐教学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艺术。幼儿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技能训练,不在于培养一批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为世界所有人类理解,使其产生共鸣。喜爱音乐更是孩子们的天性,如何将音乐有效融入幼儿教育中,本文是作者在基层工作两年来的音乐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3.
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认为:“任何作品的第一条就是美。”作为音乐教师就是怎样用音乐这门艺术特有的美来吸引学生,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越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师范音乐教育教学水平如何,是实施美育的关键,普及与提高音乐教育,造就一大批热爱音乐并能掌握一定技能技巧,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水平的师资队伍,关乎着千千万万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金卓 《学子》2014,(8):42-42
一、各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方面的想象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李艳 《时代教育》2012,(3):127+138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音乐教师,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声乐师范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刘洋 《文教资料》2009,(8):239-240
声乐课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高师声乐课一直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师范性,影响了师范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针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特点,一种新型的音乐教学形式逐渐形成,这就是音乐小组课.它既保留了专业音乐教学的专业性特点,又体现了音乐教育师范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演唱、教学、伴奏及学习一些相关知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等师范音乐教育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教育。中师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课 ,除了在音高、音准、节奏、节拍、记忆、视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外 ,还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所学的知识技能综合的运用能力。就这一问题 ,美国教育家迈克尔·马克曾有下列论述  相似文献   

18.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自身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音乐技能和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师范技能与执教技能。为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走出音乐院校的传统模式,开拓出符合师范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如何在短短的两年学习时间之中,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发声的技能技巧,使他们不仅要唱得好,而且还能够胜任未来的音乐课堂教学和主持参与学校文艺活动的辅导等工作,已成为声乐教学人员讨论的热门话题。 随着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音乐教育领域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声乐关门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大家都在探索和研究如何按照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当今社会对从事音乐教育人才的标准来改革各自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中涌现出  相似文献   

20.
李勃 《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2):89-90
铜琴课是高职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程。为了提高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明确教育对象作为未来小学师资的独特性,针对这一教学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主要从基本技能、视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训练入手。同时,分析了为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一对一”教学与小组课、集体课教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等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