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与音乐作品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不断投身到音乐作品中,将作品的外在审美变为自身的审美感受并产生出具有相对个性的音乐形象和审美体验,这也是欣赏者一个积极创造的过程。音乐艺术不仅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享受,还能直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等,以达到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感受音乐、不断地探索音乐的奥秘成为人们一直以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形式的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途径来达到的。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愉悦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学生为审美主体,最终实现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课是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有效途径。因此,上好音乐欣赏课非常重要。音乐欣赏是音乐作品赖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任何音乐作品,只有当它被人们欣赏并接受的时候,才能把自身的审美价值展现出来。欣赏本身是一个过程,它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声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情绪,进而感染自身,引起共鸣,产生强烈情绪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还是欣赏自身的感情体验,都离不开一个“憎”字。所以,…  相似文献   

4.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通过调动各种心理活动的心理因素来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一、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音乐欣赏涉及到欣赏者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表现在音响感知、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音乐作品听得愈积极、愈深入,那么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愈能快速地发展。在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音乐欣赏也越来越被教育界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使我认识到: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音乐欣赏是音乐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欣赏活动,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才能够真正实现存在的价值.音乐欣赏心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听赏者及音乐反应,音乐作品蕴涵的各种心理状态及其与听赏者心理状态的互动,决定着音乐欣赏的效果,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音乐具有无语性和不具象性,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创造性思维。而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不仅决定对音乐审美的直接感受,并且还能够不断培养听者精神和音乐创造力。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常常会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集合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在欣赏音乐这一多元一体的审美机制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音乐欣赏教育,要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通过欣赏和理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了解浅显的音乐语言,逐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从而完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者正确、高雅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教育,要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通过欣赏和理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了解浅显的音乐语言,逐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从而完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者正确、高雅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张德凯 《云南教育》2000,(11):19-20
音 乐欣赏是人们对音乐进行感受和认识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欣赏者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 ,使欣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 ,还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词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 ,它具有集审美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功能 ,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欣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空间 ,使欣赏者在听觉感官得到满足的同时 ,还能从中汲取一些知识养分 ,促使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扬…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是实践和检验音乐作品存在价值的主要途径.从其传播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两大类.直接欣赏是表演者和欣赏者面对面的审美活动,是音乐本原声通过空间传播,直接为欣赏者的听觉所感受.而间接欣赏是非面对面的欣赏,它首先将表演出来的音乐通过特定的媒体进行复制,然后以复制音乐的再现供人们欣赏.在现代社会的音乐生活中,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各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二者互补共存,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相互对话、交流而建构起来的,是欣赏者欣赏过程中即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产生并不断更新的。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看音乐教学,特别是欣赏教学,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教学。作为文本的音乐教材选用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是一种演绎与接受,亦即欣赏者与音乐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这里的欣赏者,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但就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来说,学生是最根本的欣赏者。音乐欣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音乐作品展开丰富对话,从而在理解作品意义的同时,建构起倾…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要领略艺术的魅力,首先要有主动参与的良好心态,必须与艺术品直接交流对话,这就需要相应的爱好和兴趣。音乐欣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均可尽兴的欣赏,都有可能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出现灵感,进发创新意识的火花。音乐欣赏的过程还能深入领悟构成作品特有的意境和技巧,充分启发欣赏者的智慧,启发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启发欣赏者敢于继承与表扬,勇于突破前人的框框,善于创造美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欣赏活动无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及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这就叫音乐欣赏。 一切音乐作品,都是通过欣赏者的感受来得到认可的。所以,从音乐实践活动的整体来看,音乐欣赏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接受环节,无论是什么音乐形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供听众吹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音乐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欣赏者又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得到心灵的陶冶,使思想得以升华,产生音  相似文献   

16.
刘佳 《湖南教育》2004,(21):24-24
音乐审美价值是音乐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价值、本质价值。要探讨音乐审美价值,就要确定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是欣赏者,即审美主体。音乐审美价值的客体包括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如歌曲、标题音乐、交响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还包括很多非音乐因素,如文学、绘画、社会事件等。  相似文献   

17.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成为连接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首先对音乐表演的本质与作用作简要阐释,接着探讨表演作为中介环节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负功能,包括表演者的演奏风格、工艺技术、演奏技法等。  相似文献   

18.
浅谈音乐欣赏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欣赏音乐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有所体验了。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19.
音乐艺术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个主要环节,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连接着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是音乐作品得以展现的一个桥梁。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的再创造,首先是创造性的艺术,其次使音乐作品变成“活化”的彤态.第三是构建着音乐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凡是音乐作品都存在着一个二度创造问题,因为中只有通过二度创造,才能把音乐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这里,我只想就歌曲教学中的二度创造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二度创造的意义音乐表演即是作为第二度创造,那么它的本质意义就不仅限于对第一度创造的传达和再现,它还必须能够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尽管音乐表演是在第一度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只要按照乐谱原原本本的进行表演,就能够完成音乐表演的创造使命。如果作这样的理解,就会把音乐表演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机械显影。这类表演者充其量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