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依托生物资源、传承历史文化、依附独特历史遗迹发展旅游特色产业,由于受整个武陵山区缺乏统一完整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同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制约而发展滞后,因此,旅游产业链的开发是武陵山区特色产业集群优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代齐鲁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文化品牌建设应积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流,实现从单纯依赖物质、地理、名胜、生物资源的传统文化产业模式向偏重精神资源开发、文化创意、高科技的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模式转变。目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因素正制约着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以,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文化自身的瓶颈问题,而充分利用网络传媒技术加大地域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开发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上,乌江流域为流放者、移民以及流浪者的聚集之地,民族众多,生境不同。由于乌江流域地貌、气候、水利、土壤等不同自然条件以及各民族的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苗族、瑶族和仡佬族的山区型农业经济,布衣族和侗族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彝族、白族以农牧为生的农牧经济,使得乌江流域历来以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水平呈现高低梯度倾斜,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参与西部开发,必须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经济优势源于产业优势,而产业优势又依赖于资源优势。安康具有水资源、生物资源、林特产品资源和区位资源优势,在西部开发中将着力发展的五大产业群是:水产养殖业、水电能源业、丝纺工业、医药化工业、旅游与交通运输业。  相似文献   

5.
攀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实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攀西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使攀西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采用样方调查、路线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对浙江西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及其利用进行了为期5年的研究。该区生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2 351种,野生动物5 024种,大型真菌116种。区内生物资源挖掘不够;居民对生物质能源利用意识不强,对区内生物资源利用急功近利、模式单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生物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性地提出西天目山保护区生物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建立植物小区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创立培训机构引导居民科学利用生物资源;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强对生物质收集、转化和利用;建立保护区科研基地,构建多种产业模式,发展绿色产业链,循环利用生物资源;科学规划旅游路线,开发科普旅游,保障旅游业和生物资源和谐发展。研究结果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科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作为西部生物资源大省,中药药材资源极其丰富,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及产业畸形的掣肘,贵州在发展生物制药这一产业上一直无多大作为。现阶段发展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最大的省情,积极引导企业重组、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以促进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黔西北(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其旅游产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正逐年增加,这为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将促进黔西北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有利于使体育行业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本区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经验的缺乏直接制约着当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虽然黔西北总体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多以红色旅游资源、人文类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的档次不高,本文着重对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方向、途径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澧水中下游流域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城镇比较密集,水力,矿产、旅游和生物资源都很丰富,实施流域开发条件优势,但也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趋同、城市规模偏小、流域经济运作不够协调、整体投资环境比较封闭、资源开发手段原始等因素的制约。战略上宜采取“点-轴-网-片”开发模式,以资源开发为主体,把本区建成能源、建材、化工、轻工等工业发达,城镇密集的区域性经济走廊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海洋资源与海洋产业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综合观点全面分析福建发展海洋产业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着重评价了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潜力;通过对发展态势的分析,揭示了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过程面临的海洋开发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海洋污染较严重,海洋科技发展与海洋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洋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涵义,并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选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关系、保护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按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去进行。  相似文献   

12.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各观赏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有选择地分析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部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观赏特点,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期为武夷山地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资源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开发、又包括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好西部开发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必须从西部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西部环境的优势和不足。在现有环境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和改进。从分析西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入手,提出了在西部环境资源保护中必须完善相关立法;贯彻宏观环境影响评价:正确把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保护环境这几项建议。以期尽快调整和完善西部开发中的环境措施和环境政策。促进西部开发环境资源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经 SW0T 分析,巢湖渔业资源独特,优势明显。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要在SO 战略或 ST 战略下,坚持三项原则,从湖户内外着手,多措并举,着力保护并发展巢湖渔业资源;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各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新的争论,那就是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问题.本文从分析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入手,客观地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总结了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与时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县域生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县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物立体共生型、有机物多层利用型、山区生态农业工程及资源开发型、全面规划良性发展型;我国县域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主导特色型、示范园区型、高新技术型;我国县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景观休闲型、科考探险型、民族文化型、农业科技型。  相似文献   

17.
以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水平作为评价指标,构建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阐述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其的约束机制,并以福建省煤炭资源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的高、中、低三种情景中,静态经济承载剩余年限分别为5.88年、6.21年和6.59年,动态经济承载剩余年限分别为9.81年、11.73年和14.80年,2008年的生态足迹为833.68公顷,2010年开始皆出现生态环境赤字,矿产资源承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基于实证结果,我们应当采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替代资源等提高矿产资源承载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者经过对河池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及部分县市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后 ,经过认真思考 ,认为河池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并提出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何维系乡村传统文化可持续性,是当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而乡村旅游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应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保护原生态乡村环境,保护乡村人文生态资源,整体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综合型旅游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功能较完善,并涉及多项产业,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载体。综合型旅游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替代、再整合、再思考等基本原则,把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链条延伸、旅游形象提升、旅游效益增加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为前提,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为基础,以耦合共生、代谢循环为重点,建设旅游循环经济园区,推进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