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二代”“高干子弟”“西纠司令”“中信集团董事长”这一个个标签聚集了当代中国种种令人关注的元素。六十多年人生岁月伴随着共和国的一个甲子,孔丹几乎在每一个时期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谈及自己的际遇,孔丹屡屡提到一个词“裹挟”:“我这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多半是被裹挟进去的。”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8日,南方都市报推出了《真理标准讨论纪念论坛特刊——解放》特辑,共分为两个专题:一个是“潜流——三十年思想观念之变”。介绍了“科学发展观.另一个硬道理”、“从王海到最牛钉子户。公民社会渐行渐近”.还有“从人治到法治,从‘无法无天’到‘人权入宪'”。另一个专题是“命运——观念冲突中的沉浮人生”,介绍了“郑元忠.投机倒把大王成了风云浙商”、“关广梅,名字成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标签”,还有“崔健,粗放的嗓音吼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葛新 《新闻通讯》2009,(6):63-63
什么是“局”?说白了就是一个圈套。就版面来说,这个“局”就是为提高新闻的阅读率、利用率而造就的新闻框架和阅读氛围。通常,江湖上为成功设“局”而动用了不少“媒子”或者“托儿”,为完成一个完整的“局”铺平道路。由此说来,版面要把“局”设置成功,“托儿”也不可少,要是“托儿”选好了,整个版面的“局”也就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4.
人生三认     
海岸 《新闻世界》2008,(6):52-52
常在电视剧或一些老板办公室看见挂着一个“忍”字,我的一个朋友挂的“忍”字却比人家多个“言”字旁,“忍”就成了繁体的“认”——“認”。朋友说那是他父亲所题所赠。  相似文献   

5.
张同波 《大观周刊》2012,(15):57-57
一个社区是一个小型社会。而一个个“小社区”的秩序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大社会”的局势。蓬莱市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一区一警”社会管理模式,有效维护了社会整体局势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0,(2):28-29
物归原主 诊所门前坐着两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哪儿不舒服?”护士问。“我吞了一个玻璃球。”“你呢?”护士问另一个小朋友。“我在等那个玻璃球,因为它是我的。”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陈瑞华 《新闻实践》2006,(11):42-42
一个叫“胡倒戈”的网民制作了一个短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在短片中,原来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却整日在大做其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名叫“老贼”的评委……这是一个滥用“恶搞”自由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8.
“民情”,是一个人们熟悉的名词,但又是一个摄影人长久疏远的一个词。“民俗”,却是摄影人熟之又熟的一个词,但又恰恰是熟“过”了,熟“迷”了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9.
1999年《新周刊》曾经以“世纪名片”为题,列出f在20世纪出现的一百种事物。笔者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把这一百张“世纪名片”进行了一个分类。就是按“衣食住行等实用性名词”和“娱乐性名词”进行了分类。结果,在这次分类中,“娱乐性七词”的比例竟然超过厂“衣食住行等实用性名词”。不久前,《新周刊》干脆以“娱乐新世纪”为主题,论述了一个观点:21世纪是一个娱乐的世纪!在《新周刊》的“世纪名片”中,一个名词赫然出现在这一百个一词的前列,它就是“畅销书”。对于“畅销书”的解释,从英文单词的词义上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报刊文摘》曾经刊登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说的是一个有着沉重学业负担的14岁少年在看了一个电视现场采访节目之后,感觉到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毫无意义,于是留下遗书,饮毒身亡。这个少年所提到节目是一个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14岁的少年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13,(8):77-78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试图在“中西医结合”的梦想中创造一个医学奇迹,但这个美梦一直都未能成为现实,相反,在这个梦想中创造出来的是一个被阉割了的中医,是一个附属于西医的中医,是一个被异化了的怪胎,是一个噩梦。其实,中医自医圣张仲景以后,就被无数“不念思求经旨”、“崇饰其末、忽弃其本”、自以为是、耍小聪明的所谓这一“家”那一“派”的庸医们糟蹋上千年了。只不过从19世纪末和上个世纪初到今天,中医被糟蹋得更加变本加厉了而已。当年一些出于对西方科技快速发展的仰慕而想当然地认为西医一定比中医“先进”的而要“锐意进取”的人们,就花了不少心思试图用西医的病名“统一”中医的病名。1913年的北洋政府曾明命令废止中医。  相似文献   

12.
近一二年来,“舆论监督”成了新闻界中人的口头禅。然而,一个口号出来,就成了一个篮子,啥都朝里头放,这样的事,在中国是屡见不鲜了。“舆论监督”也免不了这样的“待遇”。一个售货员恶语伤人,给他来一块“诗配画”,叫做“舆论监督”。一个理发师粗剃滥烫,五分钟竣工,点他的尊姓大名,叫做“舆论监督”。高楼电梯不畅,马路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仿佛刮起了“正能量”风暴,“正能量”成为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流行用语,成为我们语言生活中的一个焦点和亮点。媒体上常见“正能量”.生活中也不乏“正能量”:吃了一碗牛肉炒饭,“哥们,这饭够正能量!”看了一场励志剧,“嗯,这部电影充满正能量!”遇到一个开朗爱笑的帅哥,“哇,他好有正能量哦!”石缝中的小树开出了小花,“这树真是极具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公安部门开设110,为老百姓做了无数好事实事,使很多案件及时破案,普天下叫好。医院开设110,抢救了无数危急病人的生命。近来新闻界也悄悄开设起“新闻110”采。诸如,“热线电话”、“热线传真”、“热线寻呼”、“热线主持”、“热线编辑”、“热线记者”。一个比一个热得烫人。《沧州日报》的“新闻招手停”,奔赴街区,10天获得130多条新闻信息。《大河报》成立“热线新闻部”,一分钟一个电话,有时一天要接五六百  相似文献   

15.
赵莉  丁海宴 《现代传播》2003,(2):120-121
“1”是一个数 ,“1 0”也是一个数。“1 0”个“1”相加是“1 0” ,“1 0”的十分之一是“1”。从数字的概念上讲 ,“1 0”比“1”大 ,“1 0”比“1”多。反过来 ,“1”比“1 0”少 ,“1”比“1 0”小。当然 ,“1”和“1 0”还可视为一种感知的对象。“1”可以感知为一个整体 ,“1 0”则可以理解为整体中的“1 0”个部分。这样 ,“1”就涵盖了“1 0” ,也就包容了“1 0”。说的形象点 ,解开来是十个部分 ,包起来是一个内容。从感知的角度讲 ,“1”又可以比“1 0”大 ,“1 0”也可以比“1”小。一种涵义的十种解释 ,“1”是“1 0”的聚合 ;…  相似文献   

16.
一、“陈氏故居” 几年前,我听住在宁波的二三姑陈明楞讲,在我们老家的老房子里建了一个“陈氏故居”,本来是想建一个“陈布雷故居”,后考虑陈氏家族出的名人不仅是一个陈布雷,还有陈屺怀、陈训慈等多人,最后定为“陈氏故居”。  相似文献   

17.
李理 《新闻天地》2008,(3):26-29
她是一个“爬行女孩”,一群“驴友”发现了她,她的生活状态及命运开始了变化。于是,爬行女孩,驴友,教授,共同编织了一个感人故事。2008年1月30日,驴友和教授护送“爬行女孩”回家过年。  相似文献   

18.
“眼疾手快”,是业余通讯员的工作“要诀”之一。新闻强调一个“新”字,要抓“活鱼”、采“鲜货”,就需要脚勤手快,捷足先登。我在工作中,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无论多长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这是一个“80后”“90后”占主体、首次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群体。  相似文献   

20.
目前“詞汇”(同“詞彙”、“辞彙”或“辞汇”)一詞用得很乱,許多人用它来代替“詞儿”“詞語”等,都是不对的。“詞汇”和“詞”(“詞儿”)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詞。“詞”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比如”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一句話中就包含了六个詞;”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詞汇却不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而是指一种語言里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