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郑艳 《现代语文》2008,(11):18-19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其实,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然而,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堪忧,令人反思。第一,把学生当作一块“白板”。  相似文献   

3.
刘玉玲 《宁夏教育》2013,(7):140-14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4.
姚淑珍 《青海教育》2014,(11):15-15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这样定位:“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这种定位对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深悟这句话的那一刻起,我抱定主意,要做一个用语教学生的老师,而不是一个教学生语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相似文献   

8.
徐月新 《江苏教育》2010,(10):14-15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我看来,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过程就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的完善、对价值的发现。作为一名校长,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把激活师生潜能与创造力作为学校管理的哲学思考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的和谐,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和睦相处。正如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纯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体育创新也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创新教育,本身是教育技术创新、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育要从传播历史知识、技能转移到人格世界中,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对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一、教育的有效秘方——唤醒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  相似文献   

12.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克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到底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给语文定义:语文即人自身。这句话清楚地指出了语文在关注人的灵魂方面的伟大意义。教学不再是培  相似文献   

13.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认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深悟这句话的那一刻起,我抱定主意,要做一个用语文教学生的老师,而不是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跳出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每个学生的灵魂里都沉睡着一个最好的自己,正如石头里会沉睡着一只最美的狮子。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相似文献   

17.
斯普朗格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对于语文课程改革,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正是一个人格心灵上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可以适时地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教育学家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日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唤醒学生对学习创造的乐趣,使学生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与课堂融为一体,结合实际生活,用活书本知识,构建他们心目中真实、美好的生活空间,从而获得创造的乐趣。现在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20.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时下,学生的个体差异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回归儿童,尽量从儿童的视角去触摸文本、解读文本、构建文本,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