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五代以来盛行刺血写经,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反映了佛教刺血写经与儒家价值观之冲突。牛肃志怪传奇集《纪闻》中"屈突仲任"故事以及敦煌老人刺血写经的题记,则显示出刺血写经在佛教地狱信仰背景下在庶民间的转变,可视为佛教中土化、世俗化历程中的一个侧影,故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具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江西自古就是佛教胜地,其中女性佛教徒应有很重要的位置。文章在前人的观点上进行删减和融合,提出了女性佛教信仰的四种情况,即基于灵验的信仰、为求往生的信仰、参悟基础上的信仰、节操观下的信仰。并依此四点搜集《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以及史料笔记等文献,初步探讨了历史上江西女性佛教信仰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崇经活动是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当时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刚经》在其中的突出地住值得关注。本文对唐朝民众崇敬《金刚经》活动的主体、形式、轨仪、目的与经书的关系、时代背景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指出是禅宗的兴起促成《金刚经》在民众中的流行,并影响推动其他佛经的民众崇持活动,最终使崇经这种古老的佛教信仰形式成为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因此,禅宗不是阻碍佛教世俗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藏黑水城文献M1·1460版画图文并茂:上部是“金刚索菩萨尊像”,中间及左下方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右下角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感应故事画。此画上部当为“阎王查审文策善恶图”,下部则是“二僧导引文策返生图”。中间“隋文策奉持《金刚经》还生记”的文本风格接近于晚唐卢求《金刚经报应记》。整体来看,M1·1460与傅增湘藏《宋刊〈金刚经〉》中的“八金刚四菩萨”系列尊像插图高度同源。这种套中套、字包文的版式插图深刻影响了后世图绘《〈金刚经〉灵验记》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由敦煌研究院杨富学先生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万字著作《回鹘之佛教》已于1998年8月发行面世。该书属西域佛教研究丛书之一,也是国内外系统研究回鹘佛教史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收集的回鹘史料极为丰富全面。作者不仅搜罗了中外学者已经刊布的回鹘文献和他们的研究战果,而且也研读了大量的汉文史乘和敦煌、吐鲁番所出的佛教写本。书后还专门列了《回鹘佛教研究文献目录》,主要收录了自19世纪末以来国内外研究回鹘佛教文献、回鹘佛教历史及回鹘  相似文献   

6.
耿世民先生是著名的回鹘文研究专家,对西域敦煌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他率先刊布了中国收藏的众多回鹘文文献,如《弥勒会见记》、《十业道譬喻蔓经》、《八十华严》、《大白莲社经》、《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突厥学界对回鹘文文献进行全面研究的工作。同时,他还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影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被称作中国突厥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在这里,本文准备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金刚经》流传概略;《金刚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金刚经》与唐代社会。因笔者学识疏浅,错谬之处,请前辈和同仁赐教!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佛教大乘教派中一部纲领性的经典。《金刚经》出现于何时?一直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直接材料为佐证。日本学者中村元先生他认为《金刚  相似文献   

8.
《金刚经》与《心经》是汉译佛教经典,《坛经》、《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是本土佛教经典,均广为流传.究其根源,与佛教典籍多为语录体文体形式密不可分.本土佛教典籍的语录体文本则具有多元的包容性,呈现为故事化、韵文化、纪传体化及诗化的特征.禅宗语录体文本中的偈语,与中国诗歌相融合,既充分发挥了偈语的语义功能,又具备了含蓄的意境和耐人咀嚼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保留至今的回鹘文文献多为佛教译本残卷。它对于我们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校勘与研究的回鹘文文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就是译自汉文的佛教译本残卷。回鹘文《妙法莲华经》保留至今者,均为该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9,(1):12-28
宋元之际,伴随着佛教在回鹘民众中不断洪传与兴盛,回鹘佛教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鹘佛教文学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早期文学作品基本上为译经文学作品,由梵文、吐火罗文、汉文等文本翻译而来的,包括原始剧本、佛传故事、本生故事、譬喻故事,等等;至中后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译作品或原创作品,一些汉文、梵文佛典被改编成韵文体佛典,还涌现出回鹘文原创作品,包括哲学原著、诗歌、碑文、题跋,等等。回鹘人在翻译汉文佛教文学作品时,倾向于借鉴并综合多种汉文版本,还善于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将散文体编译成优美的韵文体作品。回鹘文诗歌有着独特的押韵方式与韵律节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首韵法。回鹘文佛教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学以及西域佛教文学的宝库,并对河西地区的蒙古族以及后来的裕固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普贤信仰在我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于民间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普贤文献向无清理。将有关汉文普贤文献区分为普贤类注疏、普贤类文物(普贤变)、中土普贤经、普贤类灵验记、碑文和寺院志等其他普贤文献共5类,作详细解题,纠正历来著录之误、辨识之讹和定名之不妥;认为其中的《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乃纯粹中土所造,民间信仰色彩浓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志怪体善书《桂宫梯》和《青云梯》,反映了古代“敬惜字纸”的民间习俗信仰。这些故事叙事简略,情节单一。借用佛、道教义,运用小说艺术手法,以宣扬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封建统治者清除异端的文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作用,并且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3.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14.
金花仙姑是产生于兰州的地域化传说,并向西流传到青海河湟地区。在传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仰促生了灵验故事的产生,同时促进了金花信仰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都起了重要作用。而宝卷的编写与流传则进一步推动了传说与信仰圈的扩大。因此金花仙姑的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互为作用、互为表里,构成民间基层社会极具活力的文化运动,这也是青海唯一地域化宝卷《金花仙姑成道传》形成与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在乡土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种参与群体中,妇女的参与显得尤为突出。妇女的参与行为可表现在村庵修建、修庵组织内部矛盾处理、创造灵验故事和举行信仰仪式等四个方面。其参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生育观念、经济生活、祛病求灵、生活休闲以及神灵的性别。妇女参与建庙活动,体现了一种自发的抗争,同时也是她们提高自身以及其家庭社会地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文化因其强大的信仰力量、独特的价值观、唯美的艺术性、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与现代理念相一致的生态观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朝觐、观光、修学和游憩.但在发展佛教旅游时必须处理好旅游与佛教活动的协调性、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平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活动的参与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有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凝聚了维维尔民众的智慧与高尚的道德。这些人物形象当中仙女及神奇姑娘形象及其重要。通过对仙女与神奇姑娘故事的分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事内容、艺术特征,更加突出其形象的特性及特质。  相似文献   

20.
律藏中的广律因为是因事制戒,所以保留了许多佛教故事,但目前学界尚较少注意。文章以《摩诃僧祗律》与《四分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了这两部律藏中记述故事的异同之处,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