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相似文献   

2.
最近 ,文汇报有一则醒目的标题 :浙大再掀“文科复兴”浪潮 ,校长潘云鹤认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于是 ,我遐想多多 ,想东想西 ,想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坛空前繁荣的盛况 ,想到了首创用“她”、用“漫画” ,用“幽默”三词的中国文坛的三位文学大师。首创用“她”字的是文学大师刘半农。据文史资料 :刘半农原本在上海写鸳鸯蝴蝶小说 ,1 91 6年 ,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 ,聘他为文科教授 ,从此 ,他也成了文学革命的大将。他的《我的文学改良观》发表于 1 91 7年 5月的《新青年》上 ,虽然稍迟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  相似文献   

3.
原婧 《华章》2013,(24)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对推动社会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新青年》自第二卷第六号起,特辟“女子问题”专栏,成为关注女子问题、倡导妇女解放的舆论宣传阵地。专栏也反映出五四运动爆发前,知识界对女子问题认识的聚焦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青年》第二、三卷“女子问题”专栏这一基本史料出发,重点关注五四运动前《新青年》所倡导的女子教育思想。从专栏概况、女子教育的时代需求、思想准备、女子教育的目的与构想角度,结合文本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以窥《新青年》在新旧文化交融的时代主题下,对女子问题的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1918年《新青年》以陈大齐为主的批"灵学"破"鬼相",即"科学与迷信"的讨论,由社会现实问题所触发,有明确的针对性,是一场不弱于"批孔"的硬仗,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但论辩中的"灵学"问题,难说可以"盖棺论定"。陈大齐跻身《新青年》的另一重要意义,是使现代心理学之真正进入中国,并有多方面运用,其思想与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同人群于1918年形成了最强组合的阵容,以“重估一切价值”为共识,整合思想的多元分歧,推动了新文化的转型,建构了新文学的传统。《新青年》同人的分裂,根本原因并非由于群体内部的分歧,也不是由于陈独秀频繁的政治活动,而是同人精神的溃散,使杂志逐渐丧失了活力,同人群体自然消教。  相似文献   

7.
革命前驱李大钊与“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讯的相识,是在一九一八年。这年一月,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新青年》也在这时改由《新青年》社同人组成的编委会负责编辑。在一次商讨《新青年》编辑工作的会议上,李大钊与鲁迅开始相识。鲁讯后来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9.
刘半农(1891-1934),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富有反封建精神,模仿民族形式;后期思想趋于保守。曾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 1917年刘半农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最早采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以取代过去习惯用的“伊”。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发表史特林堡的《改革》译文,在前记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一般涌人中国,“易卜生主义”也是其中之一,并且由于其直接涉及到当时知识青年特别关注的个性解放问题.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1918年,《新青年》杂志出了“易卜生专号”介绍易卜生。  相似文献   

11.
严复“三民”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理论源头。严复框定了改造“国民性”的整体性理论架构,之后的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进行“三界革命”,胡适立足于“个人主义”发展“平民文学”,周作人强调人间本位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鲁迅立足于“立人”思想重塑民族魂的新文学创作,都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论文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在从“伤痕”到“先锋”这一脉络成为文学史“共识”的当下,“50-70年代文学”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有怎样的调整?既有的“一体化”的冲动是否依然存在?基于此,论文尝试从“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被“历史”所“忽视”的概念或运动入手,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何藉此重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命名的一系列“典范文本”的细读,笔者认为这一调整的艰难以及最终的失败,既是“文学成规”之转移的必然结果,也包含着自我的瓦解——借助左翼“革命+恋爱”的模式的结果,反而是“恋爱”压倒“革命”,从“新人”转变为“畸人”。然而,这一历史性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扩大化”的运动,如何更为平和地检讨“社会主义”的“文学遗产”,打捞“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精神操守,这一问题对当下的文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娄岙菲 《教育学报》2007,3(5):59-70
以往对蔡元培"兼容并包"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其作为论述中的确定结论来使用。其最大问题是,未能看到思想与实践之间的立体互动,使研究陷入某种平面化、静止化的误区。蔡元培对"兼容并包"的诠释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北大改革的最初两年时间里(1917年-1918年),蔡元培主要从扭转北大学风入手,希冀将德国大学崇尚学理之学风移植至北大,通过强调不同学术派别的兼容并存,将北大塑造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再加上,这种出发点正与蔡氏本性上"囊括大典"的偏好相契合,由此,学派兼容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兼容并包"真正可"兼容"的范围并非全如人们想象,人事上的争斗以及北京大学在民国初年的特殊地位,都可看作"兼容并包"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的合力。蔡元培通过与林纾的论战,借重自身的学术声名和社会威望,再加上新文化一派的通力配合,使得"兼容并包"作为北大改革的理念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以读者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源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强调读者在阅读之前的先在理解,"第二文本"理论更加关注文本的多义性,两个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能动的参与阅读,并且,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5.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走品牌战略发展之路,增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必须将软实力的提升放在应有的高度,并给予极大关注。目前高校软实力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投入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可从改善内部环境和利用外部环境两方面来探寻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7.
歌德的"世界文学"是文艺理论界一直关注的论题,至今已有不少解读。其中,高建平的"复数的世界文学"与丁国旗的"祈向‘本原’的世界文学"的观点在多种解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二者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结构中的世界文学图景。而关于"复数"的维度及有关"本原"的界定值得更深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最初两年时间里,蔡元培对于大学的体认,重在实际行动而非文字建构.他一上任就表示要把北大建成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这也得到了北大师生的认可与支持.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出有关改良图书馆、组织进德会等报道,向各方传达出了北大正在发生的转变.蔡元培对北大校风与学风的重塑,使得北大由官僚养成所逐渐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初步完成了朝向现代意义的大学的转变,也为迎接此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9.
"群头"是旅游者团队的"领导",对旅游活动有重大的影响,群头的力量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每一个导游员认真对待与科学掌控。旅游消费者与旅游服务供应商利益冲突的激化是群头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群头的产生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处理群头问题的新方法有"消灭法""、抑制法""、利用法"等。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围绕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了他们所置身的文学环境的现状,发现它所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在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发生的,后者通过大幅缩小该镇青少年社会交往范围而促使前者不断恶化。X镇在中国农村乡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类似它这样的文学环境中长大的青年人,当成为文学的读者或作者后,将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x镇”实际上是影响今后“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