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伍家沟丰富多影的民间故事充分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审美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以善为美、以义为美、以孝为美、以忠贞为美、以智慧为美。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是新文学发展的特定时期的作家 ,《小二黑结婚》是他的名作之一。作者赵树理从民间故事吸取营养 ,把对人物的描写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 ,在有限的篇幅中 ,注入了传统文学和民间文学的血液 ,迎合了民众百姓的审美趣味 ,把读者引入浓浓的民俗氛围中 ,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民俗审美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3.
冀东民间故事是生活在冀东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表达了他们的心理与感情,展现着它深厚的美学意蕴。审美要求与劳动美结合在一起,重视精神美的追求是冀东民间故事创作者们的审美观念。冀东民间故事具有美的形态、审美价值与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东北民间故事不仅含蕴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还呈现出文字简约、讽喻鲜明、寓意深刻的东北民间故事的寓言性审美特征之,丰富和拓展了东北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5.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作为显现白马人民族文化特质的主要艺术载体,充分反映了白马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以智慧为美、以勤俭为美、以孝为美、以善为美。  相似文献   

6.
闽台两地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联系。民间故事作为闽台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丰富的民间想象体现出闽台两地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特别是在济世救困的想象中体现了共同的崇儒精神、在开拓家园的想象中展现了相似的拼搏性格、在行侠仗义的想象中传达了相近的英雄情结、在神灵保护的想象中演绎了相通的民间信仰。这些相同或相通的民间想象,都与两岸人民的生活实践、心理经验和精神追求分不开,是在两岸密切的血缘和史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经验,在两岸相通的文缘和神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追求,在两岸相近的地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取向。闽台民间故事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演绎出两岸民众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对闽台民间故事相通性的考察和揭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两岸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对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在两岸民众的情感沟通和共鸣中促进交流和发展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8.
对大众审美的教育应当从设计入手.设计的目的在于构筑经典的生活模式.民众对审美的认可是盲目的,从众的.设计如果没有自身的归属感,和对传统的充分自信,就无法引导民众建立起当代的经典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认为新疆维吾尔民间故事从内容方面可以分为魔法故事、讽刺事故、生活事故、幻想事故和动物故事几大类,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对解放和征服自然力的向往。维吾尔民间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故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结构形象创造、语言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特点。维吾尔民间故事反映了维族人民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内涵,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小说审美直觉的首要特征是突发性 ,或者说非逻辑性 ,高明的地方全在于借助作品那种颇具普泛性的生活内容的经验模式 ,在“情”字上大做文章 ,从而不让读者以耗费过多的思想精力作为解悟作品审美意蕴的代价 ;张恨水小说审美直觉的第二个特征是先见性 ,或偏见性 ,并在民众的审美直觉中谋求到合作 ,从而使作品的审美功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山西陵川发现的“书鼓砖雕”文化现象实际是一种国内特殊的曲艺文化民俗事象。这是一种将本地兴盛的说唱文学艺术与砖雕艺术互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民俗事象。从“书鼓砖雕”概念、陵川民居院落结构布局、陵川民居庙宇特点、建筑砖雕工艺及艺术特色、陵川书鼓砖雕墀头题材内容等诸方面对这一民俗事象进行剖析,可为进一步揭示这一民俗事象更深层的建筑关学价值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活中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已受到了较大忽视,民间文学也因此面临着消逝的危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对我国民族遗产和社会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以"旁■"为主人翁的民间故事最早出现于《酉阳杂俎》上,与其相似的"旁■"类的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类型,《两姐妹》是土家族的一个民间故事,它的故事类型与《酉阳杂俎》上的"旁■"故事极为相似。以《两姐妹》这个典型故事为例可更加具体地叙述"旁■"类故事所阐释的文化内容,进一步强调研究"旁■"类故事对民间文学继承与发展的总体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的民族、国家框架之中,我们对于异域民俗的理解将受到民族、国家间历史经验和现实因素的多重影响,从而使得叙述者身份问题在文学创作中被凸显。在司马文森的《妖妇》中,叙述者兼有游客和参与者身份,由此造成文本在介入与旁观间尴尬转换的表述困境,但这只是此时中国对南洋复杂定位在创作中的无意识回响,并未影响其对异域民俗的化用及其美感生成。这意味着身份意识的混沌状态更有利于作者大胆借用、重组和改写异域民俗以实现其审美目标。因此,从叙述者身份的角度来看,异域民俗美感生成的可能位置正是在疏离和理解之间。  相似文献   

14.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5.
裕固族民间故事《神箭手射雁》,貌似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实则不然。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分析法,不难发现:"惩恶扬善"是这则故事的核心主题,"善-恶"二元对立是其深层结构。这种对立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十分突出,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究其原因,既与裕固族长期信仰佛教相关,也与讲述人"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为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完成善-恶叙事,叙述者又不断借用巧合、对比等多种具体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民间故事《神箭手射雁》,貌似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实则不然。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分析法,不难发现:"惩恶扬善"是这则故事的核心主题,"善-恶"二元对立是其深层结构。这种对立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十分突出,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究其原因,既与裕固族长期信仰佛教相关,也与讲述人"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为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完成善-恶叙事,叙述者又不断借用巧合、对比等多种具体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当代小说的意境营造与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与情节延伸等多方面研究,说明"尚三"这种审美思维机制在中国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以较强的惯性力和向心力影响着中国作家的思维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石猴"是中原大地一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数百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吉祥寓意深得百姓的推崇和喜爱。方城石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艺术风格古拙而灵透,文化内涵丰富,浓缩了当地百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通过对这一古老民间美术遗产的系统考察,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将土家族民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特征介绍了其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被世代所传承。然而,“反智主义”叙事在当代民间故事中屡有呈现。其生成动因首先是表达了民间对体力劳动的礼赞;其次是“大众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启蒙话语体系的颠覆,使“反智主义”在某些历史阶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渗透于民间。因此,重新认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对其“反智主义”倾向予以明辨,引导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