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集团的出现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之一。中古文学集团以其自身鲜明的特质而与一般政治集团或文学家族、文学流派相区别。中古文学集团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以及统系观念的缺乏,凸现了该时期文学尚未高度自觉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食客在春秋战国的政治、外交上有过重要影响,到秦汉时,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食客由政治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转型,食客文学集团孕育产生。以吕不韦文学集团、梁王文学集团、刘安文学集团最负盛名。食客文学集团成为中国古代文学集团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邺下文学集团的文学活动是在曹氏父子的领导下进行的。曹氏拥有政治和文学上的绝对权力和优势,成为邺下文学集团的领军人物,主宰着邺下文学集团,影响邺下文人的创作,使邺下文学集团在领导层、作家队伍、创作环境及诗歌内容等方面,呈现出贵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邺下文学集团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活动方式与内容及影响等问题。认为,邺下文学集团是以曹操诸子设置官属为契机而形成,诸子官属以曹丕与曹植的为最盛。曹丕官属可分两个阶段,五官中郎将官属中有徐干、应玚、苏林、刘廙诸人,太子官属有刘桢、王昶、郑冲诸人。曹植官属有毋丘俭、应玚、徐干、郑袤、邯郸淳、刘桢、任嘏、司马孚诸人。邺下文学集团多具有政治官属性质,但团结集中了文学家开展文学活动。邺下文学集团的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有:游园欢宴中的赋诗、命题创作、同一题目大家同时作、彼此赠阅品赏修改作品、品评作家与编撰诗文集等。邺下文学集团组织起来开展文学活动,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其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也为后世文学集团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5.
文学交游是文人之间以创作为目的的文学活动。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父子皆雅好文学,那些因战乱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先后聚集到邺城,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邺下文人集团.邺前文人集团和前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曹操为领导核心,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呈现出功利性向非功利性、主情过渡的特征;后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丕、植兄弟为文人集团更直接的领导,曹氏兄弟与邺下文人举行过重大的文学活动如南皮之游、西园盛会等,在这些文学交游活动中,他们借物咏叹、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技艺,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也以主情、非功利性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学的齐梁新变与萧氏文学集团的雅俗观念及尚和思想密不可分。萧氏帝王文学集团从声调、节奏和韵味三方面入手,以引谣入诗的方式来实现民间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创新,引发了齐梁时代诗文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雅中见俗、俗情雅化的诗风转向。萧氏文学集团和齐梁时代无处不在的尚和思想则表明齐梁文学集团实际上是带领齐梁时代的诗人以诗文的形式寻求并解答了人应该如何生存的哲学命题。相对于东晋玄言诗人归隐遁世的生存方式而言,齐梁诗人选择了积极融入的生存方式,而萧氏文学集团则使这种"融入"由"文学融入"上升到"审美融入"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六朝赠答诗大为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学集团的勃发.他们彼此之间唱和往来的创作交流,是赠答诗之所以产生的原动力,文人集团举行的文学集会活动的频繁开展为赠答诗的集体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而且,文学集团对赠答诗的题材选择与艺术风格都有同气相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邺下文学集团时期,集团内部文人的宴集、游览、出征等活动极大地深化了该期文人对文学本质特征及其功用的认识与理解.其渠道就是邺下文学集团的文人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活动本质特征和作用的认识、看法等活动观念,一旦受到那些活动的感发,文人创作了反映那些活动的作品时,文人的活动观念就部分地转化成了文人的文学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了孔子以来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使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统治的北中国出现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因,论者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加以探讨,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曹操为诸子“置官属”,妙选文学,对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不容忽视,它是形成邺下文学集团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吕不韦门下的著书集团,与梁孝王手下的赋家集团,可以说开创了文人集团的两大传统--前者偏重学术编著,后者偏重文学创作.本文试图证明:齐梁时代,各文人集团中文学活动所占比重虽越来越大,但他们根本上仍在延续吕不韦这一派著书集团的传统,而且由于时代的特点他们所编多为类书.因此,对于眼下学木界普遍存在的将齐梁丈人集团视为文学集团的看法,或许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汉末建安年间出现的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文学意味的文人集团,孕育出"文学的自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变。本文以邺下游宴活动入手,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揭示邺下游宴与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都时代的文学被誉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与元首奥古斯都有着相当的直接关系。他开创了罗马辉煌的奥古斯都时代,也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巧妙的政治手腕和闻名遐迩的文人集团,更成为促进当时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西魏至隋,关陇文化的发展,历经了朝代和制度的变迁.时至贞观时期,留下了颇为丰赡的文学遗产,这自是贞观时期文学不可逾越的先决条件.从观念史角度做历时性考察,能够发现文学发展的走向深受关陇集团重事功、积极进取观念的影响.观念的延续性与渗透性也都在关陇集团自身的作为中找到例证.也正是观念的潜在影响,为贞观时期的文学预设了条件,规定了贞观时期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形成现代文学“派别”或“集团”的,不外是这几个因素:一是文学观念的分化,导致了现代文人的“聚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作家群体;二是相近的“大学”、“籍贯”和“留学”背景,也容易形成相同的社会意识、审美观念,孕育出一个个“文学圈子”;三是政治、市场、文学的运作和传播方式,也会促发一个文学流派、文人集团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裴子野集团作为一个集团共同进行的文学活动很少,主要是私人的文学聚会,相互展现才华与学识,并无固定的场所.与皇室集团的熙熙攘攘相比,他们显得安静得多.他们的活动有三种形式:师友间的策事和坟籍讨论;朋友之间的诗赋往来;独自闭门创作.而且舍人身份的特殊性让裴子野他们得到皇帝恩宠的同时,又给予他们文学活动的自由和"真名士白风流"独立行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8.
整个六朝是文人集团大量出现和活动频繁时期,尤其是在南朝,其发展达到高潮,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咏物诗在南朝的兴盛,与文人集团的关系密切,其风格的相似性特征亦与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繁荣的“建安时代”,文坛上出现了曹操、曹丕、曹植三位大文豪,他们是父子兄弟,并称为“三曹”。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氏父子是有功绩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和优异的文学才能,招揽人才,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他们父子三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即“建安七子”)并且是这个文学集团中卓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学批评家。出现在北宋文坛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一家三父子,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三曹是曹魏皇族文学集团的中坚人物、核心力量。他们不但是政治领袖,而且是文学领袖。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对其与文学的关系作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在建安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与文学、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