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用学关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在语用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进行的语码转换,与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属性关系密切,这些属性是其身份构建与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语码转换在民族内交际、民-汉交际、民-民交际、多民族交际中的不同作用,对于民族身份的构建和民族身份的认同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篇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人们使用语言来建立发话与受话之间的关系,交际的双方互换着言语角色达到交际目的;本从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和情态出发,分析语篇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构建。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是社会语境中的一种社会实践,因而具有互动性。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化群体选择不同的社会语言构建不同的社会活动和身份,表达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语码转换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发生在大学校园对话中的语码转换从而探讨学生、老师以及校职工的身份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构建.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作为在网络环境下书面的口语,是一种社会方言。根据这一语言变体的特点,可以揭示构建出网络交际主体的身份特征。以身份和语言之间存在的辩证建构关系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网络语境下交际主体的身份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语码转换是日常口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与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人们的认知和交际目的密切相关。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在口语交际中,语码转换具有弥补语言空缺、补充解释、调整交际双方心理距离、强调说话者的身份地位、追求时尚与幽默等社会语用功能;在书面语交际中,语码转换可以用于委婉地表达拒绝,符合交际的礼貌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社会的不断开放,语码转换成为流行的社会现象,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通过数据统计,运用明示一推理模式和身份认同理论,对《北京遇上西雅图》电影中的中英语码转换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语码转换的使用动机,得出人们的交际意图决定了语言形式的选择,语码转换是身份的体现,有助于交际意图的实现;建议人们恰当地使用语言,保护和尊重汉语.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接触现象,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普遍存在。语码转换是指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的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以面子论、顺应论的理论模式为理据,全面、详细的阐释了在交际过程中语码转换所起到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运载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本文就<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阐述凯斯·哈维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立场,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本质,不同的文化赋予不同的语言内容.凯斯·哈维以近期的法国及英美小说中同性恋者的语言为研究客体,通过对法语及英语语言的性别身份特征以及翻译交际策略的研究来进一步说明文体翻译所体现的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语码(co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它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讲话技巧,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它既传递语言信息又具有社会意义,反映说话人的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素养、民族出身等方面的信息。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现象同样体现了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晋芳 《海外英语》2014,(3):222-223
语言有变异性,因人、因地、因时、因场合的不同而不同,如说话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都会影响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但事实上,一旦进入交际圈,就必定有说话者和听话者,各自就拥有了不同的交际身份。《爱情保卫战》是综艺真人秀访谈节目,主持人作为具有所在职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不仅在访谈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且对整个节目有控制权,代表了说话者的身份。从说话者角度以10月27日《爱情保卫战》——抠门男友一期为例对交际身份的转换作一阐释,以便更好地了解交际中身份的转换的语用效果,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语码转换现象长期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主要发生在课堂和社交场合中而且大学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呈现出频率大、类型多、感情丰富的特点,因此对其探讨具有丰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语码转换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积累英语词汇,理解学科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语码转换对于双语者来说是一种社会工具,在交流中有其特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how environmental identity is currently being interpreted and applied so the construct can be extended to the classroom context appropriately. The review found three key foundational philosophie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environmental identit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riksonian identity theories, Meadian identity theories, and those grounded in the conservation movement that revolve around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urs. As expected, these foundational theories were inconsistent in the emphasis given to the social versus physical context within which environmental identities develop.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network of literature reviewed. This revealed that Susan Clayton’s interpretation of environmental identity had greatly influenced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ed. However, her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al ident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identity scale she developed greatly emphasise the physical context. This commonly referenced interpretation recognises nature as the social ‘other’ and leaves little room to recognise the human social ‘other’ in environmental identity development. The author calls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both social and physical contexts in environmental identity research, as well as transparenc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ruct for research purposes.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心理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认同,在其形成、发展、表现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某些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制约,导致社会认同出现多样化的表现,而在分析清楚影响因素之后,更重要的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构建社会认同的运行机制,文章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机制偏颇态势的分析,从人的社会化过程角度,即生命全程、整体发展、发展变化等三个过程提出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浅析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这一语言现象作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双语或多语的国家常常发生语码转换现象,基于此,以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为题材,分析其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语码转换实例并探讨其实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影响馆员个体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来自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文章认为,要建构馆员的职业认同,一要促进馆员自我更新与主动发展,增强馆员职业认同的内在动力;二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营造职业认同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报刊杂志中汉英语码转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社会语言学界已成为深受国内外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热门研究课题。文章旨在解释报刊杂志中汉英语码转换这一频繁的语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主要功能,并且指出报刊杂志作者要避免对汉英语码转换的滥用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人们应当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报刊杂志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相似文献   

18.
Verschueren的顺应性模式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码转换现象。本文分析了中文报纸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揭示了不同语篇中出现的语码转换是如何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9.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变迁、结构与话语三大视角。针对香港规模性社会运动再现的事实,通过具体事件分析,将之置于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对香港经济、社会与政治转型等结构性因素进行考察,并尝试构建结构分析之下话语(社会规范及其不同形态,如认同感、合法性等)分析路径,也即尝试构建一个融合变迁、结构与话语三大视角的综合性解释模型。研究表明,问题解决因应的思路在于理顺"国家和社会"关系,以使得中央和香港共持身份认同话语权与诠释权、共同提升政府政策合法性,以期借此推动"社会运动社会"制度化建设在香港更好地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