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新教材前四单元编排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大环境,在此基础上,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重点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础,也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总体规律和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区位的含义。2.掌握  相似文献   

2.
庞传 《中学文科》2004,(12):40-43
考点扫描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特点、投入、产出与分类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水稻种植业世界主要大牧场放牧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发展趋势工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变化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二、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城市聚落的起源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城市化的含义、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比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  相似文献   

3.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4.
姜涛 《地理教育》2015,(3):18-20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地域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产活动由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大部分构成。本部分内容论述了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类型,阐明了区位因素对工农业的影响,通过对世界六大农业地域类型和三大工业区域案例分析,扼要论证了区位因素并分析了在工农业生产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课...  相似文献   

6.
一、考点分析 考点1.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关常识概念与特点 【命题角度】命题多以农业生产活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为载体切入,结合农业区位条件分析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材料或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信息,并准确地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动态的视角探究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市场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要记忆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条件、特点及其分布范围,可以利用农业生产对象和生产产品的特点,结合其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反推该农业地域类型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直击高考考点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考纲解读】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影响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依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决策。本考点应作为理解层面的内容,具体要求为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二是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  相似文献   

10.
陈大庆 《新高考》2005,(12):44-46
一、重点知识拓展 本专题的重点是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本专题的学习中,要理解区位因素的实质,结合特定区域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案例,分析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本着人地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对区域生产活动空间分布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相似文献   

12.
苏素芬 《考试周刊》2014,(81):137-137
作者记录分析了必修II的"农业区位选择"一节的教学过程:引用教材中经典案例——介绍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样结合教材中的典型农业区——学习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13.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里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以某种农业类型为例(这里以种茶业为例),核心概念是"农业区位"。可以通过区别、组织、判断、归因等认知策略,让学生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并能利用上述知识对某一具体农业生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程志军 《新高考》2006,(11):46-49
一、重点知识拓展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是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工业区位的影响,核心问题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在生产活动本身。教材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2.掌握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的方法。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教学重点及难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的影响。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讨论法等。播放录像: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学生活动:看录像、思考,根据以前学过农业生产对象分类,三江平原、青藏高原各是什么类型的农业?造成两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总结导入: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分别处在我国的…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第五单元一改老教材孤立的编写框架,将人类的两大生产活动即工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编为一单元,课文从工农业生产活动、工农业区位选择、世界农业的主要地域类型和世界工业的区域四个大方面入手,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讲解,这种编写框架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人类的生产活动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居住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聚居地--聚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起点,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和必然产物,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居住地,因此教材在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人类活动的场所--聚落.本单元教材主要讲述以下三方面内容:乡村和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形成和区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其中城市聚落是重点,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是重点中的重点;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和世界城市化进程差异是学生相对难以理解的,可定位为本单元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朱立新 《新高考》2005,(9):49-52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原因。因此掌握大气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不仅有助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而且有助于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有关《大气》的知识、原理和规律历来是地理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系统分析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一、农业区位的概念读课本“图5.4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及图下小字说明,问:从自然因素分析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类型不同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了自然因素外,社会经济因素如劳动力的特色、素质等差异也影响两地的农业类型。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位。“区位”包括两层意思:图中的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是指位置,是从微观来谈农业区位,它们的农业类型分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二是指分布状况,是从宏观来谈农业区位,即耕作业或畜牧业与其他事物…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重点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大牧场的区位优势和建设大牧场的措施;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