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动与血睾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睾酮作为雄性激素的代表,与机体的运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血睾酮的生理特点、作用、以及运动对血睾酮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促进国内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血睾酮有更深的理解、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低血睾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动性低血睾酮”是指由于运动引起的血液睾酮浓度下降的现象。由于睾酮与人体的运动能力、肌肉力量的增长、疲劳的消除等有关,因此,运动医学界很重视运动引起血睾酮变化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学们研究发现:运动强度、方式、取血时间及受试的机能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血睾酮的浓  相似文献   

3.
运动对血睾酮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血睾酮的生理作用、调节机制以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和运动训练对血睾酮水平的影响,分析了血睾酮与人体的运动能力,肌肉力量的增长,疲劳的消除和促进恢复的相互关系,提出在运动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特点、不同对象的运动水平,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以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血睾酮水平与一次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7名不同项目的男女运动员有氧和运动前后血睾酮值的变化进行研究,观察到,女运动员运动前血睾酮值越高,其无氧运动能力越强,男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血睾酮增加值越大,其有氧运动能力就越强;但男女运动员运动中血乳酸值变化与运动前后血睾酮值变化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血睾酮/皮质醇比值与运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何斌  程钧  邱蕾  徐月 《体育科研》2001,22(1):33-35
关于运动对人体血液循环中睾酮、皮质醇的影响和生理机制的研究,一直处于探讨之中.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运动对血睾酮、皮质醇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运动负荷量,血睾酮、皮质醇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而反向的利用血睾酮、皮质醇变化可以了解运动负荷量情况.近年来有人提出,生理条件下机体内血睾酮/皮质醇比值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运动员过度训练的一个较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雄激素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大强度运动早期血睾酮(T)水平上升,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血皮质醇(C)水平上升。有人提出用T/C来评定机体的机能状况。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雄激素的作用机制及外源性雄激素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仍不清楚,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雄激素是人体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高效能活性物质。血睾酮作为一种雄性激素的代表,不仅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与人体的运动,肌肉力量的增长和疲劳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关运动训练与成年运动员体内雄激素相互影响的研究比较多,我们也曾在89年至91年对成年优秀运动员的雄激素水  相似文献   

8.
乔玉成 《体育科学》2004,24(2):23-24,37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老龄雄性大鼠血睾酮(T)水平、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衰老的关系,有氧运动对老龄大鼠血T、睾丸组织SOD的影响及血T水平与睾丸组织SOD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有氧运动延缓衰老的机制。结果显示:LC组大鼠睾丸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增高,血T水平下降,有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上述变化逆转。结论认为:大鼠机体衰老进程中血睾酮水平与睾丸组织SOD活性呈正相关,有氧游泳运动是延缓衰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体内游离睾酮水平及其与总睾酮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运动员体内的激素水平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已有多篇论文报导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人体分泌的多种激素中,雄性激素睾酮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睾酮能促进蛋白合成,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红细胞生长,提高血  相似文献   

10.
运动可以使血氨浓度升高。关于运动与氨代谢关系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血氨浓度显著升高,高浓度血氨对人体具有毒副作用,因而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血氨对运动强度远较血乳酸更为敏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理学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体育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体育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上都有差异,大致可分为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欧美等国、日本3类,代表不同的学术传统和风格。前苏联体育美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注意力集中于竞技活动的观赏,而对身体运动的基本审美特征较为忽视,东欧各国体育美学研究与前苏联一脉相承,受其影响很深;欧美国家的体育美学研究自由而宽泛,流派众多,学说纷杂,学者们建构体育领域的美学研究,尤其在定量研究上成绩显著;日本的体育美学研究善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经过消化形成符合自己社会生活传统的实用特色。我国的体育美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特色,近30年的研究,主要对研究对象和范围、自身特征、体育美及运动项目的分类、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体育美感等的探讨,但也存在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研究者忽视美学原理的学习、与实际发展脱节的体育美学发展障碍。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审美文化,正在焕发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倾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论述90年代我国运动队的凝聚力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我国对运动队凝聚力的研究已日益重视。本文综述了这些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运动队凝聚力的定义、测量方法、运动队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凝聚力发展的因素等内容,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当今世界人权理论发展概况,分析了现今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和由此对学生体育权利带来的不利影响。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体育权利的研究现状,包括各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国学者对体育权利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对体育权利研究的不同视角作了分析,并对学生体育权利研究群体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体育权利的法律化过程缓慢,当前对学生体育权利保障理论的研究滞后,深度和广度不够,且研究未涉及到小学生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研究盲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高校作者项群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国内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2633篇论文的高校教师进行项群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是体育科研领域的主要力量。在作者群中,高校男性教师多于女性;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是体育科研队伍的主体;高学历教师是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力量;中年教师是体育科研的骨干。广东高校体育科研活动开展的较活跃;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以及核心期刊所在地区进行体育科研的高校较多,教师发表的论文也较多,反之较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我国体育科研主要集中于体育院、系,高校非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研究的较少。个人研究仍是我国体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高峰 《体育与科学》2012,33(4):62-65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十一五"以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评述女性体育研究领域的进程与历史走向。结果发现: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整体成果数量不多,研究过程中出现"女性体育"、"妇女体育"与"女子体育"概念相互混淆的局面,其中以"女性体育"研究文献居多;目前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典型成果主要围绕"女性体育参与的状况","女性体育与性别","女性体育媒介呈现","女性主义与女性体育","女性身体观与体育"等维度展开;女性主义、西方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体育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断;对女性身体观与体育、性别与体育领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多元智力理论对运动智力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多元智力理论,分析了运动智力的研究现状,认为以往的运动智力研究只能探讨运动与智力的关系及运动员一般智力的特征,无法真正揭示运动智力的本质和说明身体-运动智力包括的子智力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作用。提出了运动智力应包括一般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专项运动智力;运动智力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是身体——运动智力和身体——运动智力与其它智力的关系以及身体——运动智力的子能力,即专项运动智力及其表现形式和组合形式;运动智力未来的研究范式将动态化、生态化。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视角对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体育运动与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空间环境、野外自然环境以及身体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通过相关文献述评,在追踪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同时,拓宽体育社会学研究视域,旨在引起国内体育社会学界对体育与环境的关注,进而针对体育与环境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综述的方法阐述ATGL的发现、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主要意义,探讨了ATGL与耐力运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展望ATGL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ATGL参与脂肪代谢,将广泛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大众健康及运动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现状的审度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03年国内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高校教师发表的2633篇论文进行项群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是体育科研领域的主要力量。研究领域涉及面广,然发展不平衡。研究方法集中于2种、3种、4种,具有较强的侧重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作者群中,高校男性教师多于女性;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是体育科研队伍的主体;高学历教师是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力量;中年教师是体育科研的骨干。广东高校体育科研活动开展的较活跃;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以及核心期刊所在地区进行体育科研的高校较多,教师发表的论文也较多,反之较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我国体育科研主要集中于体育院、系,高校非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研究的较少。有引文与参考文献的论文占总数97.oo%,平均引文量6.91条/篇。期刊、图书是文献的主要来源,报纸、网络、科技报告以及内部资料利用率过低。引文涉及中、英、日、俄、法、德、韩、西班牙、葡萄牙9种语种,个人研究仍是我国体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体育场馆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其热环境直接影响到运动人体的舒适健康和运动效果。为了获得运动人体热舒适,需维持人体与环境热交换之间产热和散热的动态传热平衡。夏季舒适的体育场馆热环境通常要消耗大量的空调能耗制冷,由此可见,体育场馆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以1200名在西安某高校体育场馆内进行羽毛球活动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监测大学生经过羽毛球训练后的生理参数以及对热舒适、疲劳感觉的评价,利用SPSS 23.0和ORIGIN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客观和主观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不同环境温度工况对运动人体热舒适的定量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学生的舒适感受、疲劳感觉认知以及生理参数存在交互作用,形成热感觉满意率、疲劳感觉满意率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定量影响关系。同时,以运动人体平均皮肤温度、血压、心率三类评价因子表征生理参数,进而反映体育场馆环境温度对其的显著性差异。通过兼顾运动人体热舒适和疲劳感觉满意率的综合影响,提出舒适的环境温度参数推荐范围,较国家标准中的室内空调环境温度的低限制值提高了2℃,有效降低了体育建筑夏季空调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