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记载的文档工作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它在记述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记述了与之相关的档案工作情况。要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档案工作,《周礼》不可或缺。其所记述的档案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档案人员、制度、内容等等,而本文仅述《周礼》各系统中所记载的文档工作主体。  相似文献   

2.
论《周礼》所记载的经济管理文书与档案丁海斌《周礼》是一部描述我国先秦国家管理各项制度的典籍,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对后世制度的影响极为深远。目前,我们对这部著作的研究远不够深入,特别是对这部著作所广泛涉及的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更觉不足。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3.
《周礼》中有关于"车之五兵"的记载,传世文献中对这一记载多有阐述。汉唐儒生们认为"车之五兵"反映了先秦军事中的礼仪制度。然而疑古思潮之后,学者对于《周礼》的相关记载多不以为然。近年曾侯乙墓出土的遣册保存较好,记录了关于送葬车辆的具体信息,为今人了解先秦车载兵器礼制提供了宝贵材料。本文将曾侯乙墓遣册与传世文献对读,揭示《周礼》"车之五兵"记载与先秦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毒与药原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如《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张景岳在《本草正》中亦云: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  相似文献   

5.
在《周礼》记载的各类档案中,地图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周礼》一书中,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国家对地图的绘制、收藏和保管已有了较为完密的管理制度。通过与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的比较可知,《周礼》所载地图与地图管理制度,反映了周代地图学成就和地图档案管理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已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档案史中,《周礼》是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它是一部较早、较系统地记载先秦档案工作的古籍。《周礼》在记录当时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档案史中,《周礼》是极为重要的经典。它对研究先秦时期及整个中国古代档案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所记述的档案工作情况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周礼》中所记述的档案收集制度、保管制度、利用制度以及副本制度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书画藏品之一。记载《溪山雨意图》相关信息的古籍文献约有27种,涉及题跋、铃印、评赞、记事等多个方面,角度不同,详略各异。文献记载最多的内容是题跋。国家博物馆藏本有黄公望自题、王国器跋、倪着跋三种,另有乾隆题诗一首。而文献中还记有张丑、陈嘉言、朱之蕃、李肇亨的题跋,均为国博藏本所未见。各文献所记载的题跋文字也多有异同。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溪山雨意图》的铃印和尺幅,亦与国博藏本存在异同。这些都是考察《溪山雨意图》传世版本的重要线索。由于文献所载之《溪山雨意图》差异较多,很难理清版本脉络,但可与国博藏本进行比较研究。此外,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有关《溪山雨意图》的评介、诗赞和记事,这些都是研究《溪山雨意图》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9.
《周礼》是先秦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作为描述国家行政体制类著作,它涉及大量档案方面的内容,对档案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档案界在运用《周礼》档案史料方面,既卓有成效,也存在着一些误读和误用问题。笔者从档案史料学角度,借助语言文字演变规律、二重证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周礼》的成书时间、内容、天府、龟室等史料误读问题做出了较全面的梳理。指出《周礼》约成书于战国或秦初;区分了《周礼》内容中先秦制度的实录与作者主观设计两部分不同性质的内容;指出“天府”兼有职官和机构名称两重属性,以及“龟室”为保管待卜用龟之处所,而非存放甲骨档案的库房。  相似文献   

10.
契约是指两方以上的人就某事所达成的合意。在纠纷和诉讼中,契约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早在《周礼?天官?小宰》中就有说到古代官府治理政务的八种成规,其中有:“听称责以傅别”、“听取予以书契”、“听卖买以质剂”。“傅别”、“书契”和“质剂”就是不同形式的契约[1]。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官府在处理债务、买卖等纠纷时,就以契约为证据。但是《周礼》的记载是否反映的是先秦时代的事实,现在并无定论,所以我们对先秦时期契约在诉讼中的地位和实际使用情况并不清楚。郑玄注《周礼》“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时说:“若今时市卖,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2],则说明了秦汉时期在诉讼中运用契约为证的实际状况。之后历代户婚田土的诉讼中,契约都是最重要的书面证据。  相似文献   

11.
齐丹丹 《兰台世界》2016,(24):145-149
《周礼》记载了官吏与普通民众接受法律教育的情况。经文所记法律教育的若干内容已经得到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资料的印证。为我国古代法律教育和法律文化的研究补充了材料。采用文献比较法和二重证据法对法律教育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及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法律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体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礼法兼综的原则。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使吏民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牵制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对《周礼》所载法律教育进行系统探讨,有益于对我国古代儒法兼综的法文化研究。在不断地完善社会法制和改革、改善司法制度的今天,亦可为当今社会的法律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晚唐李涪深谙礼制并拥有"周礼库"之美誉,《刊误》便是其针对当时礼制沦丧所著之书。文章对李涪生平事迹与《刊误》一书版本进行考释,分析其史料价值,认为此书不仅史源近真、反映现实,又能补史之阙,是如今学界研究唐代礼制及社会习俗不可多得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界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评价大多认为是“藏书为主,用书为辅”(如《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编后”开头就是这样说的),对现今流通服务工作中一些保守现象的批评,动辄说是封建藏书楼思想.古代的图书馆真是重藏轻用或只藏不用吗?考证史料,并非如此.(图书馆这一概念是近代使用的,中国古代并无这一明确的学术概念,本文姑借用之.) (一) 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关于图书馆活动的记载.先秦典籍《周礼》(即《周官》)一书首先提出了“辟藏”的早期图书馆观念.《周礼》明确提出古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稽考  相似文献   

14.
和赣红 《兰台世界》2012,(35):65-66
《周礼》是古代儒家经典代表著作之一,内容包罗万象,堪称上古时期的知识宝典。在这部著作中,完整记载了上古医学档案的种类及管理制度,为我国现代社会的人们研究古代医学档案管理制度提供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唐仲友研究概况,并调查现今仍存世之唐仲友台州任职期间所刻书遗存,即辽宁省图书馆存《扬子法言》和原存日本金泽文库《荀子》,以及婺州唐宅刻《周礼》一部又半部,唐仲友去世后其门生刻唐仲友著《帝王经世图谱》之宋刻本一部.希望通过实物认识唐仲友所刻书在书籍流传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玺,就是今天人们所常见的印或印章,不含任何神秘色彩。但在我国古代,它却是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尊严的一种象征,令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从制作的材料上来说,古代帝王的玺,因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玉制成,所以古人又称它为“玉玺”。玺,作为一种印章,它的起源相当早。其雏形原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之间交换作为私有财产的奴隶时的一种凭证或信物,这种印章由于考古及文献记载的缺乏,无法查考其真相,不免使人感到遗憾。在现存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有关“玺”字的确切记载恐怕要数《周礼》一书。《周礼》一书中共有三处说到“…  相似文献   

17.
《周礼》是主讲西周官制和礼制的政治著作,其中也有对经济管理的丰富论述,它所蕴含的经济制度显示了西周统治者对待社会经济的态度。本文从农业、工商业、财政管理三方面对《周礼》中的相关经济制度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思想进行阐述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韩艺娜 《兰台世界》2017,(14):112-115
《周礼》中的要会文书是一种统计文书,它的统计内容非常广泛,在《周礼》中最常出现在财产相关的部门,但并不代表要会文书就一定是财产的登记文书或者会计报告,要会文书的性质取决于它所记录的内容。要会文书以年、月、日为统计周期汇总成册,各级对其非常重视因为它同时也是官吏考核的依据,在国家行政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尹学梅 《历史档案》2015,(2):140-144
漕运是清朝的经济命脉,不仅维护京师粮食供应,而且对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清代漕运制度之全面,规定之细密,法令之严整,为历代所不及。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代乾隆漕运图》(以下简称《漕运图》)经有关部门鉴定,绘制时间为乾隆时期,故以此命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笔者依据相关的历史文献对其作一初步探究,力图解读出图卷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一《漕运图》的基本情况《漕运图》系长卷,长宽为57×746厘米,绢本设色,未注比例。为天津博物馆旧藏,一级  相似文献   

20.
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原缺《冬官》,后人以《考工记》补之,宋以前几无异辞。到南宋时,出现所谓"冬官不亡 说"。此说滥觞于胡宏、程大昌,经过俞庭椿、王与之等人的推衍、论证,影响所及,元、明皆有人信从,于是 《周官》之学产生了"补亡"一派。其实,他们的观点大多站不住脚。首先,他们以后世"官专其职"的制度去 衡量周官,难免走入误区。其次,他们以《古文尚书》中的《周官》去衡量《周礼》,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 《周礼》六官是否就是三百六十个官职,六官是否平均六十人,其实也难以确定。因此,他们的判断大多出于 臆测,恢复《周礼》古本的努力最终落得"窜乱圣经"之讥,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