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在巴尔扎克走入中国的最初几十年里,除林纾、穆木天、傅雷等翻译家为之作出过努力外,语言学家高名凯的贡献也不少.他既是<人间喜剧>的系统呈现者,又是对巴尔扎克的总体观照者.他为巴尔扎克的中国之行铺垫了基石,开阔了视野,让中国受众领略到了原作者的富实.他是不容忽略的巴尔扎克传播者.  相似文献   

2.
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的金嗣峰,对巴尔扎克有着深厚感情。历时28年,他用12篇论文和20余万字的专著绘写了研究巴尔扎克的执著与厚实。他按照“作者-作品-作者”的研究步骤,紧扣重心,突出重点,在认同与继承中创新认识,承担着传播巴尔扎克的重任。他的巴尔扎克传播不啻是给“对巴尔扎克有兴趣的青年读者”以裨益、给国内巴学界以参考,而且为担负起搭建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之间的桥梁的历史使命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中,李健吾属成绩卓著者。他对巴尔扎克的观照较早、关注时间持续最长。他在诠释巴尔扎克上显示出来的个性,不仅昭示其对巴尔扎克理解的透彻,也反映了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流变历程。他不是以一个普通接受者的身份来对待巴尔扎克,而是用一个文学创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来传播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4.
杨昌龙是我国重要的巴尔扎克传播者.20世纪末期,他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针对性、辩证性、科学性为特色,历时十余年,对巴尔扎克作了新的解析.他的研究立于作者作品之中又超乎其上,使巴尔扎克传播上升到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创作的影响层面,为文学青年的成才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惊服巴尔扎克小说写对话的巧妙。他们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茅盾则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茅盾尊巴尔扎克为“写实主义的先驱”,折服于他“洞瞩一切”的“锐眼”。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还深深感染了路翎、胡风、端木蕻良、周立波、王蒙等一代代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6.
早在三年前,有个学生问我,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好几个,为什么一会儿用这一个,一会儿又用另一个?仔细一看,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刻画葛朗台时,以葛朗台、老头儿、他、箍桶匠、好家伙等名称交替使用,使人读后不由自主地惊呼:好家伙,他葛朗台老头这一个箍桶匠!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问题. 首先,这是巴尔扎克在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巴尔扎克总是在人物的性格与其称谓之间寻求某种契合,某种隐义联系,因而非常重视人物的命名.据戈日朗在《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中回忆:巴尔扎克在动笔写作一部中篇小说前,曾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四十二岁的时候已经产生一百多部文学作品,创作了两千多个人物.他是怎样获得这样大的成就呢?在巴尔扎克狭小的书房里,唯一的饰物是一座拿破伦的小石膏雕像.巴尔扎克感到这位征服者的凝视对他是一种挑衅,他在一片纸上信手写道:  相似文献   

8.
巴尔扎克作品结构庞大,数量众多,错误在所难免。他在数字上比较容易出错,尤其是涉及到人物年龄、日期和金钱的数量时;他在内容的衔接上也存在着一些前后没有很好照应的地方。此外,他掌握知识有时尚欠精准,所叙述的事实与现实偶尔会有出入,他也会笔误,有的则是因为来不及修改而留下了不尽如人意之处。对这些错误之处进行分析,对我们阅读欣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巴尔扎克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巴尔扎克在中国》一书以优秀学术专著的水准勾勒了百年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行走足迹,梳理了学界对他的译介、研究及其对中国文人、学人的影响与渗透,侧重于对其传播途径与学术交流"研究的研究"、"反响的反响"以及"影响的回响"。该书的优点体现在:内容翔实,资料丰富;结构清晰,方法得当;行文流畅,干净漂亮。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我国,对我国的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巴氏在我国"新时期"的接受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Mr. Fu Lei was a famous French literature translator. Most of the works are translated from Balzac, Roman Rolland, Voltaire, Merimee 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to further study on Fu lei's translation style.  相似文献   

12.
傅雷在翻译文学领域内著述颇丰,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构建了独特的译论体系,这与他在艺术领域内的精深造诣密不可分。本文以傅雷的绘画理论为着眼点,从创作者的个人素养、神似说以及均衡观念三个层面探讨其画论与译论的相通之处,分析其画论对译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傅雷是公认的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他的一生,漂流于中西之间,徘徊于书斋内外,时而高歌猛进,时而低吟踯躅,颇富传奇色彩。他在1954—1966年间的家书,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家书“潜在”而真实的记录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政治风云变化莫测年代的心路历程,也张显了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人格。  相似文献   

14.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作为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散文中的一本名著,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该书因中国杰出翻译家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而大放异彩。本文选择The Conquest of Happines的傅雷译本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析,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源文本的选择和译文的再创造方面,包括译者弁言、译文中的注释和译文语体等。  相似文献   

15.
艾珉是<巴尔扎克全集>中译本的责任编辑,是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的重要学人.由于对巴氏作品的亲身感受和对巴氏创作的全面理解,她为我国受众撰写了许多解读文章.她的阐释是多维的,有内容浅显的介绍性短文,也有知识性与学术性相融的阐发性文章,还有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性论文.她的阐释是全面的,既有书本上的,更有言行与精神上的.她是巴尔扎克的代言者.  相似文献   

16.
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今年是其一百周年诞辰.在此特殊的时刻,对我国现代这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进行系统的研读来表达我们对他为中国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和对他的逝去表示怀念.从傅雷的人生经历,翻译成就,职业道德,傅雷精神·翻译理论·以及现在人们对他的研究等六个方面来走近他,解读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复原本只是北洋水师学堂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爱。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人生道路,因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海军将士,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的学生。种种刺激使严复愤怒,痛定思痛,严复认为中国失败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于是他向中国人转译天演理论,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中国人只有大胆适应丛林法则,方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胜利,赢得尊严与地位。严复原本应该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那样对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进行检讨,然而他所宣传的丛林法则富强道路,实际上是在为洋务新政背书。这大约是严复没有想到的。丛林法则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这对中国走上富强意义重大,但不必否认也有思虑不够周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对傅雷的"神似"说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文章考察了傅雷有关翻译的论述,着重探析"神似"说的内涵、"神似"说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神似"说的理论意义。结果发现:傅雷的翻译思想以"神似"为主线,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渊博的常识为基础,揭示了翻译作为暴力工具和抵抗工具的两面性,对翻译研究的诸方面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