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2.
打扫卫生     
新房子装修得很漂亮,可老公和儿子都不注意卫生,我讲过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在房门上写了8个大字:“打扫卫生,人人有责。”谁知到了晚上,前面的那个“人”字添了一横,变成“打扫卫生,大人有  相似文献   

3.
湖南岳阳石油化工总厂供排水厂的职工把黄正元登在报刊上的小文章称为“火柴盒”,一句话新闻称之为“火柴棍”。黄正元听到大家这样称呼他的文章,心里感到美滋滋的。因为他认为“火柴盒”和“火柴棍”都能擦燃发光发热,以小见大,滴水映大海,同样能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黄正元是供排水厂厂长办公室企业经营管理员兼厂企业管理协会秘书。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工作,他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1985年,他写了近百篇稿子,投寄后,石沉大海,但他不灰心,认真找原因,努力学习。为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改稿中的两个“凡是” Z君自H市来,言及编辑改稿事。慨叹如今编辑改稿似乎成了习惯,不改成一个“大花脸”,好象就不舒服似的。因此他主张大声疾呼:“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吧!不要乱改他人的稿子!”我赞同Z君的意见,主要赞同在那个“乱”字上。倘若删掉了那个“乱”字,恕我不敢苟同了。这些年来,在编辑队伍里,对于编辑要不要改稿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5.
我从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一生中所有的目标,我甚至从没这样想过。直至今日,我心中仍有很多梦想,不断拟订计划去尝试新的目标,对一切都保持高度的兴趣。 有人因为“终于实现目标”而兴奋不已。一般人也会赞美这些成功者:“那个人已经攀上了他人生的高峰。”或者:“他那么成功,再也不缺什么了。” 事实上,“成功者”往往会觉得寂寞,似乎遗失了非常重要的东  相似文献   

6.
老百姓现在说:“一批工程上马,就会有一批干部下马”,“一批管理办法出台,就会有一批干部发财”。福建一个县的县委书记说:“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河南一个县的一名工程师撰文反映他那个贫困县里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县委书记非要把人家抓起来判刑不可,法院左右为难,向县委书记汇报此人无罪,书记大怒,气冲冲地训法院:“你们都是一群笨蛋,弄了七八个月,弄个无罪!给我判三年!必须判。”  相似文献   

7.
“嘿嘿嘿!我这个小报的小小总编,有什么好写的!”在地区报界中广受称道的湖北《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一听说我要采访他,连忙幽默打趣,不愿多谈他自己。正面出击未成,只好先来个“迂回战”了。我来到《孝感报》编辑部。年轻的同行们坦诚相待,高兴地向我夸奖自己的总编辑张仲彩。这个说:“老张领会政策精神快,点子多。”那个说:“他甘当‘摆渡人’,带兵有方,使我们年轻人进步快。”有的还说他当了总编,仍然“笔不离手”,每年都写出大小报道、文章几百篇。在与地区报纸总编交往中,我曾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感叹,工作中有“两难”:报纸要办得上下都满意难;现在编辑、记者队伍的业务素质较差,要尽快提  相似文献   

8.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9.
阿来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尘埃落定》,它吸引了我,尤其是那个“傻子”。它的思想、行为和语言简单得像高远的天空中那一只鸟,只剩下流动的线条了,“学识渊博”的“聪明”人在“傻子”面前,就是一些小丑,一些永远不开窍的“聪明”人。我的西部之行,最后一站是四川。我与阿来在一家叫“铭典”的咖啡屋见面了,他个头不高,不胖,但结实,一看就知道是位厚实之人。实在的他,在办一件实事,他主编《科幻世界》,是一份销量惊人的杂志。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出生地开始。唐朝晖:您出身在阿坝,您是哪一年到成都的? 阿来:我出生、上学、工作一直在阿坝,1996年我才到成都。  相似文献   

10.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11.
欢乐家庭     
亲爱的伙伴们,当你来到我家做客时,你就会发现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左边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就是我,中间那个笑容可掬的就是我的妈妈,右边那个长着“瓜子”脸的人就是幽默而又风趣的爸爸。爸爸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他经常以自己风趣幽默的性格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欢乐。有一次,我和爸爸在公园打羽毛球,在我刚扔球准备打时,爸爸突然来了“舞”趣——只见他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地扭了起来,还把手里的羽毛球拍左一挥右一挥,手舞足蹈,似乎不是在打羽毛球,而是在跳“霹雳舞”。我和妈妈都被他那一连串滑稽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连旁观的小朋友也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13.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上看幽默的产生和演变与发展最清楚了。婴儿出生是不会说话的。他学习语言开始第一课是“妈妈”。这可说是世界语,中国和许多外国都一样,是母亲教的。第二课是“奶奶”,或别的两个“音”,是吃奶的意思,然后是“嘘嘘”之类表明撒尿的意思。以后课程多了,会说:“我饿了”、“我要撒尿”、“要拉屎”、“我还要”……都直言无隐,想什么就说什么。长大上学了,有些话就不直说,开始用文明说法,不说“拉屎”、“撒尿”,改说成“大便”、“小便”,“出恭,“上茅房”。再往后,“茅房”改叫“厕所”,现在更文明,叫“洗手间”了。人在接待宾客,客…  相似文献   

15.
漫画与幽默     
禁止游冰在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当原告下河游泳的时候,你为什么趁机偷走了他的衣服?“”要知道,那个地方是禁止游泳的,法官先生。”律师的自由“你是骗人的!”辩护律师向对方律师大喊。“你是说谎的!”对方律师指责说。法官用小木槌猛敲一下,凛然道:“现在表明了双方律师的身份,继续审案吧。”刀子法官问嫌疑犯:“你见过这把刀子吗?”“当然!”“这么说你认得这把刀子?”“一连三个星期了,您每天都把它拿给我看,我怎么会不认得它呢?”改行法官:“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小偷“:怎么,先生,你要改行吗?”恶棍是谁乔治…  相似文献   

16.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17.
名岂文章著     
草壮 《今传媒》2006,(4):22
不止一个人笑着称我“名记”。每到这时,我总是笑着回应他们:“前面那个字不要加,后面那个字不能省。”这倒不是我故作姿态,因为我从不敢以什么“名记”自居。还听到有人称我“名人”。每到这时,我都感到诚惶诚恐。无名之辈如我者,何敢与这两个字沾边?数遍各门、各类、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有些事情,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去年8月间,中宣部在哈尔滨召开了省报总编辑座谈会。在7天的会议中,我都坐在一个自我固定的位置上。我观察了一下,与会的几十名同志,几乎都“各就各位”,很少变换。奇怪的是,9月间在辽宁省兴城召开的东北三省报纸协作会上,这种现象又一次出现了。我问一位同志:“你怎么总坐在这个地方呢?”他反问我:“你为什么也老坐在那个地方?”彼此莞尔一笑。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如果“挖”一下思想,好象有个习惯问题。上午在一个地方坐下来了,下午觉得  相似文献   

19.
元月中旬,我到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机关党委王书记。刚坐定,进来一位护士,她对王说:“快到游艺室去,要给你照像了。”因为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是院方的规定,王书记去了。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嘴里还在小声嘟囔:“净搞假的!跟我一起下棋照像的那个病号是个文盲,连棋子都认不得,”几天后,在“本市新闻”的电视节目里,王书记专心致志地和一位病人下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事情,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去年8月间,中宣部在哈尔滨召开了省报总编辑座谈会。在7天的会议中,我都坐在一个自我固定的位置上。我观察了一下,与会的几十名同志,几乎都“各就各位”,很少变换。奇怪的是,9月间在辽宁省兴城召开的东北三省报纸协作会上,这种现象又一次出现了。我问一位同志:“你怎么总坐在这个地方呢?”他反问我:“你为什么也老坐在那个地方?”彼此莞尔一笑。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如果“挖”一下思想,好象有个习惯问题。上午在一个地方坐下来了,下午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