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场所,学校生活是学生人生过程的一段,是他们生命的有机部分。如何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人生早已经开始?如何激发他们成长的渴望?我想,只有了解学生,以多元的视角审视学生,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成长。一、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关系在他们身上打下或深或浅的烙印,起着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因此在观察和评估学生时,必须把他放在所处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成长。我曾做过简单的调查,全班学生中,直系亲属长辈最多的有19位,最少的有9位;最多的经历了17位…  相似文献   

2.
冯华 《天津教育》2006,(6):30-30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把引导学生倾听放在重要的位置,很少重视倾听的作用和意义。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课堂交流、平等对话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要让交流与对话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学会倾听,重视倾听。所以,把倾听作为一种素养予以重视,便成为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并用以指导教学行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给学生写评语时,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面对学生,换一种说法,用孩子的语言,朋友的口吻,和蔼可亲地和学生、家长交流呢 ?   一、改换称呼,突出个性。在称呼中,我把冷漠、生硬的“该生”改为“你”,让学生和家长有一种亲切感,无形当中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则好的评语,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切忌千人一面。同样是调皮的学生,可他们却各有所长。吴凡的评语是:“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你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你也爱亲自动手做一些只有中学生才敢尝试的实验……”陈默的评语是:“你是我们班有名的‘小画家’,你的人物系列漫…  相似文献   

4.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正当我准备上课时,急匆匆地跑来几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说:“老师,这节课让给汪老师(化学实习老师)上吧。我们刚把她从家里请来,我们想让她再上一节课。”看到这种情形,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我想,应珍惜学生这份真挚的感情。就这样,实习老师上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没有带书本讲课,也没有让学生做作业,而是让同学们就化学中不懂的问题尽管问,并告诫同学们要发愤学习。还谈了自己的愿望:很想回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不厌其烦地一个又一个地解答,同学们静静地…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每周轮流一次打扫教室或者校园卫生,这是一种常见的学生值日形式。作为一种教育平台,值日的初衷绝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劳动来让整个校园变得多么整洁,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的同时,完成自理能力、责任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等的养成教育。毋庸置疑,值日在学生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于宁波  张伟 《班主任》2014,(5):28-29
开学刚两周,学生小华(化名)便让我头疼不已——他不但性格怪异,经常迟到,竟然还拒做所有科目的作业。当我找他谈话时,刚一提到作业,他便理直气壮地说:  相似文献   

7.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地理教学必须顾及到学生精神的健康发展,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情境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地理知识,在经历中认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诗主张"情真而语直"。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乎情。"可见,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就是品评作文的主要标准。既然老师品评学生的作文要求富有真情实感,那么老师写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也应该付出真情实感,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技巧,让老师的评语在学生的作文上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9.
正现今的语文课堂,难以再出现"静谧无声"的现象了,多是热热闹闹的交流互动、形形色色的课件展示、沸沸扬扬的模拟表演。这种失衡,不禁让我们教师反思:到底该需要怎样的教学方法让"静思"再现往日的风采?让阅读教学实现真正的理性回归?其实,多给学生自我认知揣摩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在"静思"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宝藏,洗尽铅华,这样,定会让语文教学"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
下过围棋的朋友可能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在双方对弈时,有时会莫名地陷入僵局,所有的活路都被堵死,双方都动弹不得.这时,若有人潇洒地让开一路,便会柳暗花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棋局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我们努力尊重每一个学生,但也会偶遇学生任性、冲动、耍脾气的情况.此时,处于风口浪尖的教师不妨明智地转个身,退一步,让学生在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感到心悦诚服,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1.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你让自己的学生开列过“幸福清单”吗?如果没有,请让本文作者告诉你——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然而,时下却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那些学习好,或者相貌好的学生总是刮目相看,宠爱有加;对差生、丑生却总冷嘲热讽,动辄训斥,由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偏爱现象。其实,偏爱是一种伤害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伤害。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每每忆起那件事,我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去年,班上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女学生,A长得好看,外号“洋妞”,B长得较丑,外号“土娃”。她俩…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绿荫下的交心,还是与人闲侃,耳畔总能听到“班务工作难搞”、“班主任难当”的慨叹。初为人师时,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但那时的我,怀揣着一颗为祖国教育事业倾尽心力、让自己的学生个个成才的热心,没有考虑太多,总相信在自己细致的管理之下,即使是枯木,也会吐出新绿的。因此,班上的事不论大小,我都要作详尽的安排,有时甚至还要自己亲自去办,成天陷入班级繁杂、琐屑的事务之中。人累不说,收效甚微。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班上的每一位学生。一个秋日融融的日子,我无意中赶上了学生们的一堂游戏课。我站在教室窗外,悄悄看…  相似文献   

14.
教师和学生间确立的强有力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当然,知识可以各种方式获取,而且远距离教学和在教学方面使用新技术已表明卓有成效。但是,对几乎全部学生,尤其是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说个人发展的继续必须以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前提,那么这种能力只有在向一位或数位教师求学一段后才能获得。对善于教人思考、让人产生更努力深入某个问题的强烈愿望的教师,有谁不怀念他呢?在生活过程中需做出某些重大决定时又有谁未曾从教师处所学知识,哪怕是部分知识中得到启迪呢?教师的工作并非只…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佳境应该是,让学生觉得在校读书是一种快乐。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在此陈述七种方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爱护学生著名教育家夏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就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里最先得到的不应是知识,而应该是老师的爱。要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学校里也有妈妈,也有爱,也有温暖,甚至这种师爱浓得超过了家庭的爱。这种爱,要求老师从内心里整个地接纳学生,跟学生做知心朋友,随时进行心灵的交流,替学生排忧解难,给学生指点人生道路上的迷津,帮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规划美好的前程,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界人士都知道不当惩罚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殊不知,有时奖励不当,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有一天,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班主任陈老师来找我。她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班学生很喜欢我。在外人看来,他们学习认真、踏实,遵守纪律。但他们总是时不时传递给我这样一个信息:他们之所以这么努力,都是为了让我开心,所以我应该奖励  相似文献   

17.
万欣 《广东教育》2004,(5):13-13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有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让教学超越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安排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满怀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学中,无论是新课的导入、问题的设计,还是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面对新的目标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呢?一、通过创设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书香教室文化。教室文化是一种硬文化,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一个不凡不俗、清新雅致的教室书香环  相似文献   

19.
蒋静雅 《师道》2003,(6):40-40
一直,在我心中涌动着这样一种想法:关爱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追求充满生命阳光的课堂,让学习活动富有个性色彩。怀着这种美好的想法,我用心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想法在我心中历久弥新。可直至有一天,我才知道我的想法学生全然不知,孩子们并不理解我的“苦心”。学生朱景在周记中这样写:蒋老师,我觉得你离我总是那么远,你一定不喜欢我。你很少在课堂上让我发言,很少在活动中让我表演。我知道我的声音不够响亮,所以今天为了能把《狐假虎威》这个故事演好,我准备了好久,我选择了最适合我的狐狸这个角色,…  相似文献   

20.
倪潜梅 《江苏教育》2014,(13):69-70
<正>作为教师,我们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遗憾的是,很多学生还是会说:"我希望老师能对我多一点关心。"我认为,这是因为当下的教育过多地关注儿童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儿童心灵对情感关怀的需求。习作是儿童生活与心灵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习作付出真正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