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彦君 《语文天地》2011,(17):58-59
《寡人之于国也》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就是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文章逻辑严谨,气势充沛,体现出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论辩艺术。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孟子的雄辩是如何炼成的。一、深厚的德治思想铸造论辩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学术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主体风格和表达形式两方面,其散文中的民本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孟子》作为国学经典,在展现优美文学艺术的同时,将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深蕴其中,从而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交融。这本身便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在集中反映其"民本"思想的同时,又时时包含着心为民系"哲思和谐"、情为民牵"论辩和谐"、言民心声"妙语和谐"的意蕴。其"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理谐""情谐""人谐"三个方面,尤以"人谐"为重,从而也就具备了"以人为本"的外延。这正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之一。重读《孟子》,扣动"民本"的响钟,体会"和谐"的蕴含,对现实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1.温故知新,延伸拓展。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孟子的一些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主张以及孟子语录体散文的语言风格、论辩技巧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教学此文,可引导学生新旧对接,生发联系,加深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对孟子论辩艺术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在论战中形成的论辩艺术——谈孟子辩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二方面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论述。一方面 ,从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 ,分析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具体形成 ,说明了孟子“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的客观现实 ;另一方面 ,从《孟子》七篇中采撷若干史料分析孟子论辩方法的具体运用 ,说明孟子论辩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庄暴见孟子》节迭自《孟子·梁惠王》,题目是抽取了原文第一句。通过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文章开头先用庄暴见孟子一事作为引子。齐王向庄暴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括论述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几个主要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及《孟子》散文深刻的思想性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政论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的反映了孟子一贯主张行仁政、保黎民的民本思想,而且文气磅礴,词锋犀利,说理透辟,引人入胜,极富鼓动性和说服力,充分显示了《孟子》政论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战国时代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其论辩技巧主要有避其锋芒术、欲擒故纵术、引君入縠术、比附说理术、层层追问术、铺陈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10.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其作品《孟子》以思想深邃,论辩有力,善用譬喻而成为后人仿效的圭臬。阅读孟子学说,穿越历史,点评人物,对孟子及其思想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2.
孟子长于论辩,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这样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辩论家,他周游列国,在推行“保民而王”、“以仁为本”的思想中,显示了他高超的谈话艺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一谈。  相似文献   

13.
陆精康 《现代语文》2005,(11):24-25
刘熙载《艺概·文概》称道《孟子》的论辩“析义至精”而“用法至密”。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是《孟子》散文的显著特色。孟子一生周游列国,自述“余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故“夫子好辩”(《滕文公下》)。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敏捷的思维,加上时代风气的熏染,造就了这位论辩奇才。《孟子》散文论辩艺术关涉到逻辑、语言、风格、个性等方面。本文结合教材内容,从方法论这一角度对《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略作分析。一、从容陈辞,引人入彀(gu)《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齐宣王问霸道…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天命思想中包涵着许多不为人知和难以为人所解释之处,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冥冥中的规定事物发展进程及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孟子讲"天赋予人以四端","天赋"也是其天命思想内涵所指之一,天赋即天命。孟子的天是一位人格神,有意志,有善恶,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天命靡常",但天命的显现又是有规律的。孟子在谈天命的基础上谈"人事","尽人事"首先要"知天命",从个人角度要"尽心知性",但"人事"才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孟子立足儒家提出"义至上"的义利观。孟子"义至上"思想源于对儒墨法三家的扬弃。孟子"义至上"的义利观包含何必曰利、舍生取义、恒产与恒心三个维度。孟子"义至上"思想推动了儒家义利观的发展。"义至上"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个体怎样生活、怎样成就理想道德、怎样治理国家这三个方面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一攻心诱人。本文的论辩是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的一些篇章逻辑不严,存在诡辩现象,将孟子的诡辩置于论辩中进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归纳就会发现,孟子为了阐释自己的理论,以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和穿凿附会、无类比附这两种手段与对手进行论辩。孟子的诡辩符合个人性格,同时,《孟子》处于语录体和论说体的过渡期,诡辩也是体制使然。  相似文献   

18.
孟子散评议很讲究论辩艺术:从章的气势、论辩方法、语言技巧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论辩特色。  相似文献   

19.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