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这一视角并结合一些译例来探讨图式对翻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启示。翻译实践表明,译者的图式知识有利于译者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并有利于其利用目的语图式对译文进行再编码。因此,译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知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隐喻的翻译不仅涉及概念的理解,也涉及原文和译文文化意象转换。英文经济语篇中含有许多隐喻表达,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对英文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从而促进英文经济语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隐喻性语言在翻译中频繁出现。文章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尝试从译者认知视角解析隐喻认知本质以及译者与隐喻翻译的关系,通过探索隐喻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表达能与源语合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用其中的语域理论对商务合同英语语篇进行了分析,目的有三:(1)试图通过语言学分析揭示,对翻译文本进行语言分析可以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审视翻译问题,(2)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商务合同及其译文,这样可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3)得出商务合同英语的忠实、准确、统一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7.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商务合同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117-118,100
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用其中的语域理论对商务合同英语语篇进行了分析,目的有三:(1)试图通过语言学分析揭示,对翻译文本进行语言分析可以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审视翻译问题,(2)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商务合同及其译文,这样可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3)得出商务合同英语的忠实、准确、统一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8.
论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把原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翻译出来,还要保证原文与译文在文白程度、语体风格等方面保持一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语域三个层次上的对等,即:语场对等、语式对等和语旨对等。从这三个层次探讨了翻译中的语域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和文化的表面联系来看,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只有部分是可译的.这一认识忽略了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译者大脑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是完全可译的,其可译性依赖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正是这种可译性使翻译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汇的桥梁.做认知关系方面的翻译研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要选取译入语为译者母语的翻译,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挖掘出原文和译文不同的认知思维特征;二是通过认知分析得到的翻译研究成果,其针对对象应该是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在他们具备了相当词汇量的情况下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翻译中注意译文的认知性的认可度,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  相似文献   

10.
话语意识与语际翻译及译文质量是涉及心理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范畴。话语人与译者在知觉、认知和知识这三个方面的结合,决定了语际转换方式如意译或直译的取舍。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为科技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译者首先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原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法,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科技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3.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翻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为我们深入研究翻译本质与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运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在帮助学生外延思路、增强语言联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样化缺乏解释力;所提出的规避策略收效甚微。本文指出: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而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因此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文化信息转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此过程会出现原语内涵的信号缺省和空位,译者应当具备充分的跨文化意识,并理解翻译中的认知语境。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通过案例分析,证明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成功文化信息转移的基础,认知语境是准确翻译的要件。  相似文献   

16.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人类的认知过程。翻译能力指掌握和利用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原语知识、现实世界知识以及对比知识等,在翻译过程解决问题、做适当决定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后天的训练。翻译能力的提升可以透过语义场中的词汇理解以及翻译错误的修正来获取。就翻译教学而言,要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工具书的使用、翻译技巧的训练、知识面的拓展等手段,逐步实现翻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而传统译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日益关注和考察的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分析模式看,其翻译过程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译者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也备受争议,但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唐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唐诗《宿建德江》三个译本中对格式塔意象处理的比较,说明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