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 ,西方教会势力逐渐深入驻马店地区 ,其主要教派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西方教会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 ,进行种种侵略活动 ,给驻马店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激起了驻马店人民的无比愤慨 ,驻马店人民掀起了反洋教斗争的高潮 ,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谷城教案及鄂北地区秘密社会情况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分析了秘密社会组织在谷城教案中担任的角色,并对秘密社会组织反对西方教会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探讨了秘密社会给清政府各级官员带来的压力,阐明了解决秘密社会问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萍 《历史教学》2002,(8):27-32
义和团运动后,清朝官员改变了仇视教会的态度,转向协作和调和.在华教会也实行自我收敛.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民众斗争矛头由教会转向满清封建专制.晚清教案逐趋消亡.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广西是西方教会在华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教会与民众之间冲突激烈、教案频发成为近代广西社会的一大特点。引发冲突和教案的原因很多,包括中外战事带来反教的连锁反应、传教士购置土地引发地产争端、劫匪引发事端、传教士对民间习俗的忽视以及绅民维护传统礼俗引发冲突,等等。了解近代广西民教冲突和教案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广西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9):27-32
《申报》作为近代中国创办最早并有重要影响的报刊,对激烈的民教冲突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对这些报刊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厘清近代中国民教冲突成因、类型以及民众对西方教会的态度,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江苏是中国开埠通商最早的地区之一,外国教会势力伴随这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的传教活动。中西冲突也开始表现在民教纠纷之上。晚清江苏教案的大体情形如何,不同时期有什么不同的传播情况以及江苏教案的特点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会法契约制度出发,通过研究教会法契约制度对现代西方契约法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影响,从而研究教会法对现代西方法律的影响,以凸显教会法在西方法律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德州区域的广泛传播,引发了一系列民教冲突,以致出现了轰动一时的德州教案,并最终汇集成轰轰烈烈的鲁西北义和团运动,其中朱红灯、心诚和尚等领导的义和团声势较大。德州区域的义和团在清朝统治者和外国列强的联合镇压下最终失败了,但其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西方教会势力和当地封建统治,向外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鲁西北人民不甘被奴役的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虽然有"刀枪不入"、"吞符念咒"、"降神附体"等迷信因素,但是其中的一些口号已经朦胧地表达了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包含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胚胎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教会幼稚园的兴办与中国新式幼儿教育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我国办学的权利,教会幼稚园是教会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宗教色彩浓厚,具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不可否认,教会幼稚园将西方近代优秀的幼儿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管理办法带入我国,在我国新式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影响,教会幼稚园的兴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新式幼儿教育产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九江开埠以后,西方教会陆续进入九江兴建教堂并进行传教活动。为了配合传教,西方教会在九江创办了新式教育、西式医疗、慈幼恤老等慈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近代九江社会的转型,促使九江成为西方教会在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教的重镇,彰显了九江在近代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教会陆续在中国兴办特殊教育。本文简要介绍了教会在中国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分析了教会兴办特殊教育的历史原因和当时的教会特殊教育主要特点,讨论了教会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世纪西方的三大法律体系之一,教会法对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教会法所反映的中世纪西方女性在家庭婚姻、财产继承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对女性的暴力犯罪的处罚进行了考察。事实证明:尽管教会法中有一些有益于妇女的规定,但在男权盛行的中世纪西方,它所赋予的女性法律权利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清末遵义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教案之一。学界一般把遵义教案的两造称为“民教”。文章论述了遵义教案两造中与教民相对的士民应为“团民”,与教会相对的是团练,“遵义教案”从发生到结案的全过程,与主持遵义团务的李蹇臣家族颇有牵连,从而提出“遵义教案”是教会、官府和团练三方势力矛盾激化的结果,也与办团流弊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晚清直隶官员对教案的态度分为袒护教会和打击、限制教会两种,以前者为主;士绅在教案中作用主要是制造反教揭帖,参与教案。官、绅在教案处理中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15.
拜占廷帝国末期,为换取西方的军事援助,拜占廷皇帝多次向罗马教皇提出东西方教会合并。但由于拜占廷与西方存在着严重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加上教皇权威下降等因素,东西方教会合并难以付诸实践。同时,在教会合并问题上的分歧还加剧了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教会势力逐步渗透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多所宗教色彩浓厚的教会大学。教会在华创办的高等院校,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教案频发,引起了众多的中外纠纷。清政府为防止、杜绝教案的发生,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列强拒绝接受,教会势力继续横行,教案有增无减,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相似文献   

19.
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到1215年拉特兰会议时,东西方教会实际上已经彻底分裂.导致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的原因在于,拉丁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原拜占廷大部分领土之后,在那里进行殖民统治,英诺森三世强硬要求拜占廷人和拜占廷教会服从罗马教会,而拉丁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对拜占廷领土的征服和殖民统治引起拜占廷人根深蒂固的仇恨,拉丁人主教们的暴行和滥用权力也引起拜占廷人的仇恨,这种仇恨使得东西方教会之间完全不可能调和,拜占廷皇帝与罗马教皇统一东西方教会的一切努力都因拜占廷民众和教会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相似文献   

20.
研究教会法离不开对罗马法的理解,中世纪罗马法的法律渊源融合构筑于教会法律渊源之中,这种协调合作的双法学法律理论体系被认为是正确理解了教会法.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会法学家的贡献,这个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塞维利亚的艾西多尔对基督天主教复兴初期教会领袖著作的传统分析和格拉济亚系统化、体系化地传承了<狄奥多西法典>和优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模式汇编出的影响后世的教令集得以证实.纵观西方法制史,教会法曾经长期是世俗法的仿效模式,是西方法律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欧洲的法律文化是一个由罗马法和教会法双法学影响下的法律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