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极长的国家,封建时代的教育,强调“师严道尊”,“教不严,师之惰”.这“严”字主要讲严格要求,包括过重的学习负担和高压手段.对于受教育者,为了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则提倡“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的寒窗苦读精神.这些一直在人们心里有深刻的影响,似乎读书越苦越能成才.今天,“科举”没有了,然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却非常有市场.加之世界性的“学历主义”、“文凭症”的影响,人们简单地把成才与苦读划上等号.学校、家庭、社会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加重负担,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相似文献   

2.
蔡波 《中国德育》2004,(6):36-36
俗话说“吃得苦中劳,方为人上人”;又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刻苦磨炼;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磨,是不能成功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吃苦就是吃补。  相似文献   

3.
八三年春,我接替一个老师带毕业班。一上任,我就向学生念起苦读经,用红纸大书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条幅,贴在教室两旁,要学生当作座右铭;又专门用三节课讲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挂角负薪”,“凿壁借光”,“江泌追月”等十数个古人苦读成名的故事;为了刺激学生兴味,  相似文献   

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如今受到了挑战。在当今这个信息激增的时代,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对少年儿童来说,不宜提倡一味地苦读,而应倡导“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努力探索快乐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少年儿童求知的内在愿望,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呢?  相似文献   

5.
“成人”与“成才”在教育的领域里,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秉赋的不同,或生活环境各异,但孔子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而“成才”的教育,也因  相似文献   

6.
一、成才的序化构成——三序列序是事物在空间、时间里的第次、层次、排列与次序。大学生成才,就一定意义上说,是有序与无序交织、交替、对立、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的成才过程是有序的,一方面表现为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知识的获得,智力、能力的形成,品德的培养都是有序的,都是系统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为大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的学校管理工作也是有序的。前者可称之为“成才序”,后者可谓之曰“管理序”。管理是保证,服  相似文献   

7.
谁都知道学习与成才的辩证关系.翻开历史,无数个"十年寒窗苦读,千里赴京赶考"的书生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学习是成才的必由之路,以至于有人将"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共识为人生两件头等大喜事.  相似文献   

8.
读书苦乐     
杨绛 《教师博览》2006,(6):49-49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工夫。为应付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者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9.
寒窗苦读,几乎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人生路程.而我,想在这苦读的“苦”中,享受另一种灿烂生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坐在教室里,眉头紧皱,全身肌肉紧绷,目不转睛地盯着讲台,竖起耳朵听着老师念每一个同学的成绩.听到自己的成绩,心中不禁有一点小小的失落,但是立马又兴奋起来.嗯,还不错,物理终于打A了.每进步一点点,便拥有一次喜悦,感受另一种灿烂.  相似文献   

10.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党的二十大对全体青年的殷切期望与伟大号召,也是青年一代的成才方向与成长道路。要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并贯彻落实“新时代好青年”的本质内涵与根本要求。“有理想”是立身之本,要筑牢青年信仰、信念、信心、信赖的精神家园;“敢担当”是成才之要,要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勇气的胆识魄力;“能吃苦”是成长之基,要锻造青年能吃生活苦、学习苦、成长苦、竞争苦的意志品质;“肯奋斗”是成就之源,要引领青年走好人民至上、贡献社会、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奋进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不少孩子特别是在娇惯中成长着的独生子女,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般都感觉不到自己的拥有,所以也就很少有幸福感。那么,如何使他们身在福中而知福呢?这是不少人无奈中的感慨,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苦”,并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验一下“苦”。  相似文献   

12.
他们一奶同胞,喝着松花江水一起长大;他们手足情深,沐浴着“清华园”的晚风相伴苦读;他们志同道合,更将青春与激情释放在炫目的T型台上……他们是世界名模,是女人眼中的“极品男人”——  相似文献   

1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古人遗训,它告诉我们勤学苦读是求学之道.但是从效果上看,苦读和巧学应该结合.就说读书吧,要读得好,少走弯道,就必须有向导,这向导就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序和跋.读书先读序和跋,就像在书山里跋涉有了向导.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看出,在中国,学习一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论语》里师徒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我们可以感受得到那种充满乐趣的学习。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一提学习便是"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苦读能成才"更使得人们得出片面的结论:学习毫无乐趣可言,学习就是一件折磨人的苦差!本学期,  相似文献   

15.
文人们的书室名,都与自己的志向和爱好有关。诸葛亮在隆中茅庐苦读兵书,关羽在许昌秉烛夜读《春秋》,他们的书室分别叫“读书草庐”和“春秋楼”。李白爱上了庐山青莲谷美丽风光,筑室隐居读书,名“大白草堂”。  相似文献   

16.
浅谈教师的“权威意识”门头沟区教科所江之龙每一个在完备教育中成才的人,都不会忘记,曾有众多的教师,像“星座”一样照亮过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更不会忘记“星座”中那些最“亮”的、投给他们“光明”最多的“权威之星”对其成才所产生的关键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  相似文献   

17.
围绕立志和践志来说,立志不容易,践志更难。红和专都不是天生的,都需要学习和锻炼。家庭、学校、老师、社会环境都起作用,但主要是本人努力。今天工农子弟、干部子弟、知识分子子弟中都有能人,也都有懒人和庸人,关键是个人努力。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要付出一生的劳动。我们提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轻时不要怕吃苦。有些青年人往往过多地把自己的成才与否归结于社会环境和条件。社会环境对人才的成长当然是有影响的。但是一个人能否成才,归根结蒂,决定于他的内在因素。所谓内在因素,主要还不是那些先天的条件,更多的是经后天…  相似文献   

18.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在还有不少师范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把这副对联作为自己学习上的座右铭。他们勤读苦读,日积月累,读了不少书,这种学习精神确实可嘉。但其效果如何?除了少数出类拔萃有所建材者外,大部分仍是成绩平平,收获不丰。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这副对联的片面性吧?因为它只强调学习要勤奋苦读的一面,却否定了读书也有门径和方法。而读书如果不找到入门的途径,没有正确的治学方法,那当然就会事倍功半,力气化了不少,但收益不大。有人曾这样说:“学习无捷  相似文献   

19.
成才之路     
每个人都渴望成才 ,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 ,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杰出人才 ,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真是群星灿烂 ,光耀千古 ,这激励着青少年以他们为楷模 ,奋发向上 ,立志成才 !然而如何才能成才呢 ?这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在探讨的问题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 ,并不是人人都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有人认为 ,只要脑子好 ,智商高 ,聪明 ,就能够成才 ;有人认为 ,只要学习好就可以成才 ,如《论语》中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 ,学的好就可以当官。这几乎成为两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成才的源头是立志。何谓立志?恩格斯有句名言:“立志就是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事实告诉我们,决心有所作为的人,迟早是能够成才的。然而,时下却有不少青年总认为“成才靠机遇、靠运气”。甚至还有的青年认为“成才与己无缘。”因此,他们“做日和尚撞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