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流行歌曲铺天盖地掀起的日子里,我仍然爱唱<小草>.因为它纯朴、实在,更因为它那独特、可贵的精神,二十多年来,一直伴随、鼓舞着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疆人都熟悉沙枣树。天山南北是沙枣树的故乡。沙枣树极普通,极平常,就象空气、阳光和水,只因和你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反而熟视无睹了。假若突然有一天,失去了空气、阳光和水,你会惊呼:哎哟,生命离不开它!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哲理:平常看似习以为常,谁也没有留神它的价值,而一旦失却时,你才彻悟,原来它是那样珍贵。我就有这种感受。我的一位恩师,一位一生默默无闻的新闻工作者去世了。因为他很普通,很平常,生前谁也没歌颂、赞扬过他的价值,一旦与世长辞,我宛如从糊涂中猛醒:他是那样的可贵……  相似文献   

3.
橘园访橘农     
金梁 《新闻实践》2011,(10):15-15
8月底9月初,一个个青色的橘子压着枝条。衢州市柯城区是产橘区,在路边就能看到大片的橘园。王小闽是我采访的第一位橘农。从如何治虫,何时施肥,到怎么进行疏枝提质,王小闽讲得非常细致,一点都不像他一开始说的“不太会讲话”。说到兴头上,他带着我跑到橘园内,说这棵是新品种,那棵橘子口感不同,还采下几个青果,让我尝一尝。  相似文献   

4.
小的时候,我老家的门口有两棵高大的榕树,春末夏初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耀眼得如天边的晚霞,细细的绒花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就像天上朵朵飘香的云彩。年复一年灿烂地绽放着,也一直开放在我的记忆深处,芳香着我近四十年的人生岁月。我和小伙伴们无论春夏秋冬都执著地在榕树下玩耍。蹦井、丢沙包、踢毽子,一直到各家各户的炊烟升起,到家长们“吃饭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棵核桃树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我们一直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相似文献   

6.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总是倍感亲切.因为,我就是一棵小草,兰台园中的寸芳草.  相似文献   

7.
南子 《全国新书目》2010,(15):46-48
身上散发着沙枣花香的香妃,远嫁和亲的细君、王昭君,一曲胡茄动中原的蔡文姬,神秘的西王母……这些美丽动人、光华四射的西域女子,她们的爱情和人生在风沙漫天的西域历史中逐渐显出耀眼的轮廓。这是一部有关女性的西域传奇,作者深入到被遮蔽的西域历史中去,捡拾她们散侠的故事和传奇。  相似文献   

8.
很想念翠湖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相似文献   

9.
白杨树     
小时候,爷爷从市场上买来了一棵小白杨树苗,栽到了院子里,便每天照料着它。爷爷回到了乡下后,我继续照顾它,每天给它浇水、松土、剪枝……它就这样一天天健壮起来,如今已成为一棵坚硬挺拔的大树了。“程静静58.5分。”老师漫不经心地念着。啊!我眼前一片黑,脑子空白,这么差的成绩真令人不敢相信。我的心如刀绞一般难受,我猛地抬起头,呀!这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我,有朋友的疑惑、同情、冷漠、快意……我不敢再看了,便低下头回到座位上。放学了,我早已收拾好了书包,蹒跚地移动着脚步,一个人来到这美丽的校园,背上的书包似千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10.
有位诗人访问海南时,被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所倾倒,想写一首赞美的诗歌。他苦苦寻思,怎么样比喻呢?它像棕相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情感被震憾了,挥笔写下:“椰子树像什么?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桐,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这首小诗富有哲理。实际上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现“我”,认识“我”,塑造“我”的过程,那么“风格”二字也便是一个站着的“我”了!通讯员写作如果太像别人也就失去了自我,这道理跟前面说的那首小诗的写作一样,我对这些也有粗浅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也明白…  相似文献   

11.
手中拿着我(柳玉兰)跟爱人的这张结婚证,心中思绪万千。它虽然不像现在的结婚证那样小巧精制,但却是我30多年婚姻生活的见证。多少年来,我的家从甘肃搬到沈阳,从平房到楼房,从小房子到大房子,旧东西扔了一批又一批,唯有这两张结婚证是我们夫妻俩的珍藏。它跟随着我们走过30多年的里程,和我们共同品尝30多年幸福生活的美酒。  相似文献   

12.
李作明 《今传媒》2011,(4):46-47
20年来,纪实特稿走过了一个由兴开始变衰的过程,在它短暂而辉煌发展中,它就像一棵"疯长"的绿树一样,个头长得过快,可它却如同豆芽菜一样仅有高度却缺乏结实……因此,它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一个时代性的发展瓶颈,这个瓶颈如果不寻求突破,它很可能会面临致命的危险,因此,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以实现突破就显得极为迫切!这一现象表明:一味地追求发行量并不是一个媒体追求的唯一指标;同时,任何一个媒体、任何一种新闻类别的发展,我们的编辑思路都要未雨绸缪,及时按照时代的要求调整策略,以适合读者要求越来越高的阅读口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白玉兰 门口有棵白玉兰树.这几天,春风一吹,花朵满树,乍看像一群扑棱棱飞翔的白鸽,我就想到跟前看个究竟.近了,才发现那树有点儿高,大约是我身高的两倍,我根本无法触及那些花朵.因此,我只好仰视.背着手,在树下转来转去.  相似文献   

14.
面对《哲学之树》这样的书名,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了解一点哲学史知识的人,会立刻联想起笛卡尔的那棵树,觉得这样的书名有点陈旧,并无新意;不熟悉笛卡尔的人,可能会觉得将哲学和树扯在一起,多少有些伪浪漫主义的嫌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逐渐被里面的段落所吸引,进而不知不觉读下去的时候,这棵哲学之树的形象便随之清晰起来,书名所带来的第一印象已被冲淡到近乎忘却。我觉得,就此书的内容、主旨而言,这的确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书名,而这一书名所负载的哲学入门读物本身,绝不像其外在的目标那样简单,而是的确像一棵绿色植物那样富有生机。  相似文献   

15.
凛冽的西北风刮得正紧.肆无忌惮地摇晃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并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叫着;破门烂窗随着风猛烈地摇晃.似乎随时就要被卷走。风夹着雪,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一切变得混混沌沌,皑皑茫茫。  相似文献   

16.
三,写客观环境丁玲在散文中写客观环境,是为叙事为描写人物服务的,当然也是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描写,展示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使景与情互通,物与我相融,这便是写作的移情手法。《三日杂记》中写去麻塔村,当看到村子时作了这样的形容:“它的周围固然也有很宽广的新僻的土地,但上下左右仍残留着一丛丛的密林,它是点缀在绿色里面的一个整齐的小农村。它的窑洞分上中下三层,窑前的院子里立着大树,一棵、两棵、三棵,喜鹊的巢便筑在那上边。”  相似文献   

17.
山上的孤独     
我在山上行走是因为我孤独,我想抛弃属于孤独的那种感觉。 我们那边的山就像发质极差的秃子,仅有的几棵马尾松是它可怜的点缀。山中的羊肠小道上往往漫步着几只农民的羊,它们在一起嬉闹,完全没有对于屠宰的恐惧。我踏过的地  相似文献   

18.
掐着指头一算,我当新华日报通讯员已有三十六个年头了,我曾经打趣说过,到四十周年,我合家老小一定要好好庆贺一番,因为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件充满荣誉感的大喜事。新华日报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她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深深扎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作为  相似文献   

19.
现在到西安旅游的人,不再满足看看秦兵马俑了。还要看看坐落在西安西北方的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皇后的合葬墓。这座墓是“唐陵之冠”,以独特的外形和寓意深刻的地面建筑,赢得了游人的青睐。 外形颇像“睡美人” 去年冬天,我们一行从西安出发,到乾陵一游。导游是位女性,声音清脆,普通话中夹着秦腔,热情豪爽,在行驶的车上就滔滔不绝地夸耀着乾陵,其中说到乾陵像“睡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笔丛书热,走进书店,最抢人目光的就是这一类书。这类书良莠混杂,好的,差的,好的加养的,拆东墙补西墙的,兑水加色素的,各式各样。胡康华的《上路的日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路了”。我担心它在众声喧哗中被淹没,担心浮躁的读者过于心急,过于慕名,而将它忽略。这是一本有质量的书,是一本值得阅读、值得占据我们一点牛命时光的书。从第一篇读起,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着我直到终点。读完后我的感觉是:它完全可以不卑不允地立在书架上,哪怕旁边站着名流,站着大师。我还惊奇地发现,大都市中有吐风又I健的“时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