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如师     
上小学的时候,每次看见语文老师,总发现他的眼睛是红肿着的。一天,我大着胆子问老师:“你晚上没睡好觉吗?”老师说:“晚上要备课。”我又问:“讲课有课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备课?”老师说:“这个道理你长大就懂了。打个比方,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拿瓢去掏水,能掏出一满瓢水吗?肯定不能。可如果将桶里装满水,里面有比一瓢水不知多多少倍的水,然后再用一个瓢去掏水,会怎么样?会很容易掏出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只有有一满桶的水,在讲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得到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没有一满桶的水,是不敢登上讲台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普通人,我们跟“信息产业部”相隔干山万水。不过,当我们撕掉“自然人”这样一个物理化的含混标签、对自身无可更改“网友”身份恍然大悟时,文前那个“千山万水”之喻也便不复存在。理由简单:既是网友,得上网吧?既要上网,谁能说自己跟“信息产业部”毫无关联?还想无视?太天真了。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份,我应邀参加了《新闻矿工报》社召开的全局骨干通讯员培训工作会议。在会议正式召开之前.报社先对我们参加会议的56名通讯员进行了新闻基础知识的简单测试。试卷一发到手,大伙都有些茫然。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消息?其写作特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要准确地写出它的概念来,都感到并不那么轻松。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批骨干通讯员来说,应当说并不陌生。有位老通讯员,发了400余篇稿子.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大报上也见过稿。他竟然也无法准确地写出这些常识性的新闻概念。还有的说,新闻知识学得再好,也…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OPENV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公司,主要从事视频搜索。您能简单给我介绍一下这个公司吗?  相似文献   

5.
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产生了。有人问我“第一着棋走什么”,我说“需要集体研究”;又问“你个人的意见是什么”,我说“研究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相似文献   

6.
《大观周刊》2006,(23):16-17
谁人不知“阿房宫”?绵延“三百余里”,火烧三月不灭。 杜牧撒一首传世名篇《阿房宫赋》,一“骗”国人千年。 说阿房宫之广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说阿房宫之瑰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说阿房言之奢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真的有阿房宫吗?真有这样的阿房宫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宗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 展开阐述,长篇大论犹嫌不足。用改文风的要求,能不能说得简单点、干脆点,回答得明白点、清楚点?  相似文献   

8.
工业摄影与工业“明星”黄尚信什么是工业摄影?对于它的界定,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新闻摄影的一个品种”,也不能只看它的实用性(即服务性、广告性),更不能片面地把它说成是“机器十人”。工业摄影是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它不是任何摄影的附属品,它和农业摄影、军事...  相似文献   

9.
止鼻涕     
小禾  云翼 《出版参考》2007,(11):31-31
最近早晚温差大,我有点着凉,总流鼻涕。老公心疼地对我说:“咱用不用去看看大夫呀?”我笑道:“小毛病,多喝点水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电视新闻评论答问录何新明问研究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对新闻评论有一般的了解、请说说你的看法: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何特质?答新闻评论,简单地说,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体裁。它属于“新闻”这个大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而是新闻通过说理加以深化的特殊表...  相似文献   

11.
陈峰 《新闻窗》2014,(1):89-89
广播电视节目和主持人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补互动。  相似文献   

12.
优化选题从捕捉信息开始肖英一个编辑应该怎样优化选题,组织出版富有时代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优质图书呢?在其整个策划工作中,深人调查、捕捉信息可以说是首要的环节。捕捉信息是一项日积月累的经常性工作,它往往是通过“处处留心”地多方位调查获取的,可以简单归结...  相似文献   

13.
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开始创办,到现在已经12年了。从刚开始的一个“市级台”的规模到现在拥有5个频道,市值达70亿港元,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称奇。我认为这与它“时尚化”的办台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时尚,著名学者王一川认为,“什么是时尚?时尚,英文为fashion,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坨的存在有两个前提:一个是非垄断性,一个是获取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是熟悉与新奇,也就是在知晓基础上的求新求异。有学者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14.
李秀梅 《新闻传播》2006,(10):44-44
在新闻报道中,有新闻主体,那么谁是新闻的主体呢?相信所有的记者都会说,当然是人,然而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常在我们的报道中被忽略了。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新闻事件里的人物,二是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采制出的报道才能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扬州,进入盛夏,若问我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说来惭愧,竟然很简单——只是鹅头、生啤。傍晚时分,于干净的盐水鹅摊点剁得鹅头一根,也可带些爪翅,浇些老卤,用袋子扎了,然后再在隔壁厢卖生啤的老婆婆处称些生啤酒,故意先问她一下:“是今天的新鲜生啤吗?”那老婆婆便如赌咒发誓一般说:“怎么不是?!是刚刚才从厂里来的呐,喝了就知道的。”  相似文献   

16.
企业信息化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主机房和许多PC机连成一个网络就是信息化?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那么,它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法制新闻报道样式,《法律帮助热线》节目有没有生存的依据,有没有发展的空间?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许各类节目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存在的理由是什么?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吗?本文就从《法律帮助热线》节目的运行、选题和其公正性方面探讨这个问题。节目的样式及其运行状况:《法律帮助热线》的基本样式是“案例+律师帮助”,简单说就是在节目主体部分叙述一个典型案例,结尾部分由栏目随行律师在现场向当事人提出相关法律咨询和建议。就样式而言,在《法治天地》栏目中是一种求新,一个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现在谈裸婚,真的需要勇气,因为没有物质基础,谁跟你谈婚姻和家庭呢?可是,我们的父母辈们不都是裸婚过来的吗?也许你可以说因为当初人人都裸婚,大的社会环境就是如此,他们裸婚并不代表他们甘心情愿,也不代表因为不怀一点物质欲,他们就比我们简单幸福。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08,(6):47-47
工资是钱,奖金是钱,福利收入和隐性收入也是钱。国企员工的工资单上有采暖费、消暑费、书报费。外企和私企员工却只有一两个简单名目。大多数企业员工在纳闷:为何国家统计局总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不断在涨,而自己的工资却纹丝不动?还用说吗?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当然是好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