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厌学指学生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厌学现象若不及时有效加以遏制和转变,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学生来说,其极易出现厌学现象。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的神圣职责,剖析此类学生厌学的原因,探寻缓解和转变厌学现象的对策措施,这是一项极为迫切、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厌学现象若不及时有效地加以有效遏制和转变,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学生和单亲学生极易出现厌学现象,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的神圣职责,剖析此类学生厌学的原因,探寻缓解和转变厌学现象的对策措施,这是一项极为迫切并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邱永生 《考试周刊》2012,(80):108-109
我国传统的英语课模式是英语教师直接教授本课所要求的知识点,这很容易使反应较慢或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因答不上问题而感到羞愧、紧张,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与压抑情绪.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积极交流,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游戏在课堂上的运用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产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发现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一是教师要提出能吸引学生兴趣并对学生构成挑战的问题;二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能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急于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胜前 《教学与管理》2012,(24):146-147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着人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如果头脑中没有问题产生,就不会产生想法,也不会在头脑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创新。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指让学生敢于发问,敢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化学错题管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其实考试中的题目,我很多在课堂上都讲过,但是学生还是常常犯错误。”而学生则经常处于机械、盲目的练题之中,以致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这就造成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学习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待错题缺少管理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数学成绩的好坏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做好数学教学工作,也就成为各个学校关注的重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互动环节,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突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丹丹 《英语广场》2023,(13):124-128
母语迁移,作为语言学习讨论的热点之一,一直以来备受专家的关注。本文基于试卷分析了初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错误,将其归类并探讨成因。本文发现学生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在词汇上主要存在词性误用、搭配不当等问题;语法上主要存在主谓不一致、时态和语态不当、语序混乱等问题;语篇上,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句间衔接观念和行文逻辑意识。本文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为中学教师提供参考,帮助其指导学生减少在写作中因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德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与时俱进的永恒课题,尤其是在今天大德育观形成的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反思我们今天的德育,我们在育人方面虽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相比较还相差甚远。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是没有被学生所认同的,也就是没有内化为学生积极情感的无效甚至是弱效的工作,所做的工作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起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心理感应,没有使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共鸣,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可见做触动学生心灵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软硬实力取决于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来源于科学优势,而科学优势和创新能力产生于美国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是吸引世界各地最杰出学生的“磁石”,滞留的学生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归国的学生充当美国的“大使”。研究型大学拓宽学生概念的内涵,向全世界专业人士提供领导教育。了解外国文化和价值,应成为学生学位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已经变成解决全球变暖威胁问题的实验室,专门论证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一切探究源自问题,问题是产生探究欲望的根源。学生有了问题,就有可能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而在探究活动中,新问题的产生又能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因  相似文献   

13.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在活动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操场内圈出200平方米种植草坪,如果进口草每平方米15元,国产草每平方米9元,虽然价格上有所差异,但两种草地的养护费用也有所不同,你会怎样种植?由于没有说明具体养护条件,学生的问题自然就多了。如:哪种草地耐踩?哪种草地施肥费用少?请人护理的费用一样吗?等等。问题就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无处不在,如此便可诱发其问题意识,进而产生思考、探索的心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如果学生仅仅只学习课本内的知识,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会非常狭窄,学生也不会对单调、枯燥的课本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针对英语知识认真的探索,就需要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材料。学生如果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在英语课堂上自发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情境教学是通过对情境的领悟,让学生在脑海中理想产生和情境一样的感受,感受得越真切,所产生的想象就能提出越多问题,而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合理,表达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更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情境教学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在情境创建中,让学生体现情境的着力处在求异或求同中进一步体会情境,引起学生对情境的共鸣,在学生体会情境的情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就会被题中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一、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反思动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不断进行反思,提出新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是反思活动的开始,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和重要途径。而良好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产生疑问,诱发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揭示了师生和谐的重要性。是啊,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跟学生交往,只有让学生喜欢他(她),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想听老师所上的课,听从老师的教育。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必须对学生发自内心地挚爱和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方向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团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因此,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它源于班级组织内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和特点,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学生非正式群体从性质及作用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笔者执教了多年高中外语教学,对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通过教学观察,发觉城镇学生在英语口头语言技能掌握上往往高于农村学生。反之,在书面语言技能掌握方面,农村学生明显优于城镇学生;在听力和会话课上,城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胆魄大,不怕犯错误,课堂气氛活跃。而农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表现出腼腆、易紧张等心理特征;在语法和阅读课上,城镇学生则往往表现出焦虑不安,注意力分散等现象,而农村学生则会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努力把教师教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技能。 那么究竟是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