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改革的呐喊,现场新闻的呼唤,促使大批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到新闻的活水源头去捕捞“活鱼”。然而尽管新闻现场的客观存在对每一个记者是“老少无欺”的,可每一个记者对现场的反映却不是绝对公平合理的。同样的现场,记者的眼力不同,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可能有眼无珠,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的可能慧眼独具,敏锐地抓住具有价值的新闻。现场采访既是对记者现场观察能力的锻炼,又是对记者选择、摄取能力的严峻考验。有人认为,到了现场,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3.
萧笛 《新闻传播》2007,(5):61-6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规律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记者要做到“三贴近”,就需要到第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所谓人到心到感情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报纸来说,提倡写现场短新闻,不仅是活跃版面的需要,也是使报纸贴近群众的需要。有人说,现场短新闻应该使读者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就是强调现场感的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去努力。思维要敏捷。采写现场短新闻,除了要有新闻敏感外,还应有独特的视角。有些新闻记者可以提前获得信息,有一段从容的准备时间。但记者无意中碰到的突发性新闻,就不容许记者有一个准备过程。记者必须随机应变,于转瞬之间迅速调整和部署好自己的采访意图,  相似文献   

5.
二、抓好新闻由头,追踪采访新闻事件多个现场,获取现场短新闻的资料。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记者每天碰到的都是新问题。新闻要求“新”的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主动进取精神和独创意识。诚然,现场新闻有不少突发性事件是记者无法事先预见和准备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已发生了稍长时间,如果记者作后续采访,写成现场短新闻则时效性差;若是不写又太可惜。因而,抓好新闻由头不失为补救时效性差的好办法。一旦抓到好的新闻由头,记者就应该有所准备地深入到新闻由头发生的现场,去捕捉新闻事实。每一个发生在现场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标题似乎是"正确的废话"——职业记者本来就要到新闻现场去.但是在网络、手机便捷的今天,许多职业记者和编辑不再积极去现场捕捉新闻了,有的去了新闻现场写出来的仍是公文.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的最重要原则包括:公正、客观、真实、及时。而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去对采访现场进行介绍和报道,是我们新闻人必须研究的问题。而中立性态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中立是我们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我们的新闻现场、受访人员、观众三个元素的连接中,保证记者自身的中立性才能制作出中立性强的新闻报道,不会把记者个人的情感带入到新闻中,保证我们的新闻一定是客观的。特别是民生新闻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新闻的各因素非常的复杂,而社会需要民生类节目或新闻很亲民才会有观众去关注,这就给我们想要保持中立的记者制造出了很多困难。针对社会、记者本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立性丧失的问题,本文据此问题对记者如何保持中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9.
现场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有一位日本新闻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今时代,是现场研究者的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成为现场的研究者。”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现场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新闻事件发生在现场,新闻人物活跃在现场。记者只有到现场去观察,才能“抓拍”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并将它们生动地、立体地报道出来。记者的现场观察,既不同于跟着起哄的看客,也不同于漠然呆立的观众。他是采访者,是现场调查研究人员。因此,到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角色新闻——透过主观镜头的客观报道影视专业中有一个术语——主观镜头。这种镜头是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事物。这种主观镜头也使观众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于是,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也成了观众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要求记者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以被报道对象中一员的身份去进行观察和发现新闻。这种"角色转换"与记者"到现场"、"下基层"、"暗访"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最关键的是,记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以记者的身份出现,而真正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比如记者真的去干上几天售货员,按时上  相似文献   

12.
融入现场。出镜记者要清楚自己所处的新闻环境,要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去观察什么、了解什么、传达什么。新闻现场不仅仅是记者出镜的背景,高明的记者会把自己融入新闻现场,让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一个元素。如汛期来临,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记者要把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原汁原味地传播给听众,要努力在第一时间报道鲜活新闻事件,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跟踪式调研、剖析,抓住事物的本质,采写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就必须到新闻现场去。那里是新闻的唯一源泉,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宝库。  相似文献   

14.
陈锡健 《新闻窗》2014,(4):112-112
基层是新闻的活水,离基层最近,才能离新闻最近,接通了地气,才能接通新闻采写的灵感。记者只有到一线去,到现场去,才能抓住新闻“活鱼”。  相似文献   

15.
我以速写画新闻罗苍诗新闻是可以画的。新闻速写就是运用速写这一美术手段并配以必要的新闻文字说明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如同文字记者用笔采写,摄影记者用相机拍摄,我们在报纸工作的美术编辑也可以走出门去充当“美术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直接采访,用笔将...  相似文献   

16.
苏若舟在他所著的《新闻采编与思维方法》一书中指出:“记者是现实生活的理性记录者,他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时时处处都是以猎取新的目标去观察一切事物的。不管和任何对象谈话,到任何现场去目击、采访,记者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搜集、寻觅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像猎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果有机会采访重大新闻事件,哪怕这个新闻的现场在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在印度洋特大海啸的灾难现场、甚至是在枪林弹雨的伊拉克战场,相信绝大多数同行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同样的选择:到新闻现场去、到最能考验记者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人人手中都有了一个"通讯社"。很多新闻,职业记者还没到现场,或者没来得及到现场,现场情况就已经在微博、论坛、博客上传播了。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这些通过社交媒体发出信息的人,就是"公民记者"。在"公民记者"时代,任何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消息,都可能成为新闻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重要的新闻,甚至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新闻,往往最先由社交媒体发出。比如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消息,就是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2010年8月8日凌晨在新浪微博上最先发出的。  相似文献   

19.
钱峰 《新闻实践》2011,(4):43-44
作为一名从事9年多新闻工作的记者,笔者经历无数个新闻现场。从大的方面说,我先后到过四川大地震现场、奥运会现场、世博会开闭幕式现场、“绍兴万人助学贵州行”现场等等;从小的方面说,我是绍兴晚报跑现场突发新闻较多的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黑枫 《新闻记者》2005,(3):60-61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字新闻可以记述也能追述.而瞬间新闻则不能.它只能在现场抓拍。因此瞬间新闻应该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记者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