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廖一杰 《东南传播》2010,(8):199-200
和普通话播音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一样,闽南方言广播一直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所谓的"三级六等"分类。面对不断发展的闽南话方言广播,如何做到播音语言的"字正腔圆"是其面临的一个尴尬又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题。因为闽南方言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字正腔圆"有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更多内容,也只能通过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方式做到"字正腔圆",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静 《东南传播》2011,(12):147-149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现代社会传播环境的改变,方言与地方文化日趋式微。借助方言电视节目,方言和地方文化得以借助电视这一媒介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运用传播学和语言学知识分析了方言与地方文化式微的现状与原因,指出方言电视节目在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晓辉 《视听界》2007,(3):61-61
《听我韶韶》是一档方言民生新闻节目,它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编排新闻内容,以主持人的语言习惯组织稿件,用方言评说新闻,深受南京观众欢迎。这档以地方语言评说百姓所关心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评论性栏目迅速成长成为南京地区的品牌栏目。主持人《南京日报》老记者吴晓平一时间在南京地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档节目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追求个性化上的三个“创新”。  相似文献   

4.
叶坚 《视听纵横》2006,(4):17-18
城市台的方言类节目由原来的对农村广播、文艺性节目,开始拓展到新闻性、娱乐性等节目,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有可能继续拓展。究竟城市台的方言类节目,还应不应该让它继续拓展?业内人士意见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方言类节目大有可为,理由是方言类节目能提高收视率,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  相似文献   

5.
朱江  张鼎 《新闻前哨》2013,(2):48-49
在广播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广播节目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广播方言类节目也应运而生。它以本地方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区域性听众为主要定位,所体现的小众化、贴近性、亲近性等独有特色,得到地域听众的认同和支持,并产生了不可小视的社会影响力。诚然,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广播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也受到一些异议。但传播实践表明,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补充与辅助,广播方言节目的兴起,还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6.
闽南方言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它的词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日益丰富。闽南方言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它的词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日益丰富。有人曾作过统计,发现闽南方言中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的词语竟达百分之三十  相似文献   

7.
方言有着天然的人际传播的亲和性。是一种以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语汇、句子结构所组成。就现实社会而言.某个大的语言体系内一般都会存在着标准语言和方言这两种相关且相对的语言。可以说,方言是与全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普遍,本文以泉州广播电视台FM105.9刺桐之声为样本,结合全国各地部分广播频率的具体实践案例,通过地方元素和区域文化的特征剖析以及本土受众的需求分析,指出:灵活、合理地吸收、运用地方元素,是避免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打造个性化节目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同时在应用层面,对如何在广播节目中融入地方元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谢治国 《中国广播》2009,(10):43-45
中央台对台方言广播在对台宣传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年多来,虽然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对台方言广播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结合近年来对台方言广播的实际情况,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台方言广播要在立足方言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对台方言广播的新天地;要有一批不但懂方言,了解台情并且具有其他专业修养的复合型人才;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加强岛内方言听众心理、收听习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同时要注重节目包装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0.
廖一杰 《东南传播》2010,(7):179-180
近几年,两岸关系缓和,交流不断扩大,方言广播节目也得到了更好地发展。但对于方言广播的现状、定位以及其在做好台湾南部民众工作的效果方面却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方言广播在做好台湾中南部民众工作方面的效果,就应该认识方言的特点,把握方言的优势,认清受众心理,加强方言广播的编播力量,整合方言广播资源,更好实现方言广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方言     
清水 《档案管理》2008,(6):92-93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地方方言则是每个人的母舌.从南到北,自西至东,差异迥甚.然而每个人对于自己方言的感受都是一致的,亲切自然,闻言顺溜的。  相似文献   

12.
方言播音是地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特别是县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重要的播音形式,但是全国各地的方言播音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闽南话、客家话、粤语播音及广东省及香港电台、电视台的粤语播音,台湾电台、电视台的闽南话播音外,大多不尽人意,而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方言播音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如今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主持人以地方方言的形式来播报新闻的现象,像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一夜之间,方言仿佛成了保证收视率的“圣言”。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方言,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语言活化石"。唐宋以后,闽南人大量外迁,在输出自己语言的同时,也吸收不少外来词语,故闽南方言具有融合性的特点。闽南人还有强烈的中原文化认同感,造就了强大的文化凝聚性和向心性。  相似文献   

15.
许博昕 《东南传播》2016,(12):141-142
作为我国八大方言之一,福州方言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沉淀,是代代相传,声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作为一名职业方言广播节目主持人,就平时节目制播中的经验以及调查学习,对本职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方言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素养的提高进行了思考。本文就方言广播节目中主持人如何提高素养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构成单位,以分布式N量文献资源库群为支撑,以多途径智能化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风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将:扣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到四面八方,读者通过上网便可随地查阅各种文献的现代图书  相似文献   

17.
时至今日,广播频率专业化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以交通台、音乐台等专业化电台(频率)的成功运作为代表,目前,国内数百家市级以上广播电台基本上都进行了以建立系列台为方向的专业化改造。但遗憾的是,作为体现广播媒体功能最重要的部分——广播新闻频率却多数尚未形成专业频率的节目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锦培 《中国广播》2012,(10):72-73
本文在解析民生新闻概念的基础上,对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如何"说"好民生新闻进行了思考。笔者认为,要"说"好民生新闻必须坚持价值取向平民化,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语言风格,还要防止主持风格的庸俗化,防止"戏说"倾向,不能滥用地方方言,力求做到真实。  相似文献   

19.
汤志明  黄峰 《视听界》2002,(5):39-39
创建于上个世纪中后叶的常熟广电,限于当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其宗旨主要是依托城镇,面向农村,宣传农业,服务农民,乡土味浓厚的特色节目占了大量比重,是名副其实的农村台。以后,常熟由乡镇工业推动下的城镇化转为外向型经济和城市现代化拉动下的城市化,常熟广电开始向城市合演变,办出了一些具有城市风格的节目,并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明城市等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大量宣传,其宗旨转向主要针对城市。进人新世纪,常熟GDP总量已达350亿元,城区常住人口达30万人,城市化进人加速期,作为传播城市先进化并处于现代高科技前沿的大众传媒,一个城市经济新增长点的强势产业究竟如何更自觉地为城市发展服务,具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何种功能,并以此定位做优做强广电产业?这里我们谈一些初步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徐迅 《视听纵横》2009,(3):44-45
电视方言栏目自从它诞生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备受人们的争议。因为它迎合了一部分方言区域观众的口味,一段时间内收视率直线飙升,喜欢它的人就把它视为电视改革的灵丹妙药;反过来,也因为一些电视栏目过份依赖方言的外在形式,不喜欢它的人直接用了几个比喻形容方言栏目零碎的特点,像什么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蛋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