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鹏 《档案管理》2021,(2):72-73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学术团体,在持续八年的科考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档案史料。考查团对待档案史料的态度若何,值得进行探讨。分析可知,考查团成员对档案史料认识较为深刻,多种门类的资料皆在其关注范围之内;成员们对档案史料的搜集可谓不遗余力,采用了考古发掘、调研发现及购买收集等多种方式;此外,成员们对档案史料的整理分类较为科学和及时,对相关材料的研究和保护也颇为重视。  相似文献   

2.
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并活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就斐然,影响深远。1932年6月,中华民国邮政为考查团发行一套纪念邮票,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为学术团体发行纪念邮票。本文依据考查团成员的相关记载及前人的探索成果,辅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考查团纪念邮票,对该套纪念邮票的规格、票面文字及票面图案等内容进行考述。关于发行此套邮票的缘由,通常所认为的由考查团筹集资金并非唯一动因。对于西北科学考查团来说,依托发行纪念邮票可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于科考事业的进一步支持;从政府层面来看,之所以同意发行邮票,有借此实现自身政治目的方面的考量;在邮政发展史上,为重大事件发行纪念邮票是一种惯例,考查团的活动显然属于这样的事件。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此套纪念邮票之发行。  相似文献   

3.
原彦平 《档案》2013,(6):25-28
一 在胡济图河营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兵分三路后,北队于1927年7月1日在瑞典地质学家那林的率领下出发了。在出发的时候,年轻的北队队员丁道衡不会知道,一次伟大的发现正等待着他;也不会知道,他的名字将会和“白云鄂博”这四个字联结并产生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也就是"十九条"签订后,距离考查团出发时间已经不到半个月了.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商讨细节、准备行装,对于中国团员来说委实仓促,而最重要的是中方团长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决. 这段时间里,理事会经常召集会议,讨论具体细节.但到讨论团长人选时,香烟缭绕的会谈室里,大家都默不作声了.  相似文献   

5.
正一黄文弼关于此次科考的日记,始于1927年5月8日,这是科考团从北京出发的前一天。在那天日记的最后,他旗帜鲜明地写下了中方团员此行的职事:"故余等职务,一者为监督外人,一者为考查科学。"[1]而徐炳昶的两段话,适可看作这句话的注解。1927年10月5日晚,大队还在额济纳河。这几天,徐炳昶断续阅读一本书,书名是《希腊之迹象》。"书记德人四次到吐鲁番,共运去古物四百三十三箱",披读之下,内心愤懑异常。他说:我固一非国家主义者,且素主张科学、知识,为  相似文献   

6.
原彦平 《档案》2013,(5):31-36
一1927年5月9日,大约中午时分,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开启的列车缓缓驶离了站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终于沿着4年前通车的平绥铁路,走向了它的起点——包头。斯文·赫定的手里攥着一张梅花粉笺,上面是理事会主席周肇祥写给他的送别诗。读着这首诗,斯文·赫定不禁思绪联翩,也颇感不解:这个曾经的谈判对手,这个两个月来最不近情理、最固执的敌手,这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竟然在那一刻,消除了隔阂,拆离了内心的藩篱,以一个诗人的热情给他和他的团队以崇高的赞美;前路如何,确实未知,但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兆头吧。  相似文献   

7.
原彦平 《档案》2014,(4):16-25
科考团的分组计划是在斯文·赫定、徐炳昶等的反复商议下才确定的。但是却也难免遇到偶然事件而发生不得已的变更。1928年7月2日,晚餐后,徐炳昶正在自己的帐篷里看书。忽然有人跑来,远远地喊着“徐先生,徐先生”,语速急促。徐炳昶出去一看,是詹蓄勋。“徐先生。”徐炳昶问道:“省耕,出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8.
原彦平 《档案》2015,(3):22-27
一1927年9月28日,大队到达额济纳河畔的松杜尔(一作葱都尔)营地。这时,那林率领的北队和袁复礼率领的南队还在各自的科考路上。额济纳河古称弱水,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公里,发源于祁连山东麓,西北穿流祁连山,经张掖绿洲、酒泉绿洲,进入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东北流约160里,分为东西二河。西河蒙名海图果勒,约经300里,注入西居延海;东河蒙名莫那果勒,或纳林河,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科考活动是中外学者一次成功合作的典范,这次历时三年之久的科考活动,在考古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由各种学科和来自不同国家科考队员组成的考察团,被学术界誉为是一所“流动的大学”。考察团在各学科取得  相似文献   

10.
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延安和各解放区军民的英雄业绩,吸引着中外人士。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就是其中一例。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非常重视。由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接待,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主持,中央军委兼八路军参谋长、  相似文献   

11.
考察团的8号营地设在茂明安旗境内,北距旗府25公里.东距百灵庙40公里。在8号营地周边的考察,是西北科考团正式的和全面的科学考察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追溯中国科学院1958年创建的中国科学情报大学的历史,为中国情报学教育的缘起提供更多的佐证.[方法/过程]通过调取中国科学院多个机构的档案、对当事人进行访谈、文字和图片,论证中国科学情报大学的历史沿革,记叙中国情报学教育这段珍贵的历史.[结果/结论]中国最早开办正规情报学教育的中国科学情报大学是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3.
原彦平 《档案》2014,(12):17-22
黄文弼关于此次科考的日记,始于1927年5月8日,这是科考团从北京出发的前一天。在那天日记的最后,他旗帜鲜明地写下了中方团员此行的职事:“故余等职务,一者为监督外人,一者为考查科学。”而徐炳昶的两段话,适可看作这句话的注解。1927年10月5日晚,大队还在领济纳河。这几天,徐炳昶断续阅读一本书,书名是《希腊之迹象》。“书记德人四次到吐鲁番。共运去古物四百三十三箱”,披读之下,内心愤懑异常。他说:我固一非国家主义者,且索主张科学、知识,为人类的公产,然吾家旧物,不能自家保存整理,竞让外人随便地攫取,譬如一树,枝叶剧尽,老干虽未死,亦凄郁而无色;对此惨象,亦安能不令人愤悒也!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等国为了最后战胜德、意、日侵略者,需要利用中国的军力与物力,十分重视我党、我军和我敌后根据地的力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延安和各解放区军民的英雄业绩,吸引着中外人士。1944年2月,在重庆的英、美等国10名记者,联名写信给蒋介石,要求到延安及黄河以东我解放区参观、访问,了解我军事力量及敌后斗争情况,并且考察我陕甘宁边区及敌后根据地实施各种政策的情况。 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非常重视,1944年3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打电报给驻重庆的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转外国记者团说:“我受毛泽东、朱德两同志及中共中央委托,特向你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周恩来请董必武通知当时驻渝的《新华日报,记者龚澎及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交通科科长龙飞虎陪同记者团赴延安。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初,一群中国留学生想把曾给西方带来现代文明的科学之火传播到中华大地,他们办起了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并创立了一个综合性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1914年从美国纽约州绮色佳(Ithaca)小镇走来,1960年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连续出版8版,产生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范长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新闻记者特有的视角,投身"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引发了"西北开发"热潮,而范长江洞悉"西北开发"的要义,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以"西北开发"为宣传主旨的《大公报》的报道实践中。《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有关"西北开发"的宣传策略全面契合,成为《大公报》"西北开发"宣传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范长江西北采访能够顺利成行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ITER计划,即"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实验堆",这一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大科学工程又被称为"人造太阳"。作为这一计划的七个成员之一,中国刚刚成立了新一届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一个针对未来20年中国核聚变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也正在着手制定  相似文献   

18.
191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综合的现代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虽然在美国成立,早期的发起者基本都是赴美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但从成立伊始,他们就注意在国内开辟新的公共领域,拓展他们以及现代科学的影响。当然,这一切都与他们“科学救国”的诉求有  相似文献   

19.
陆艾 《东南传播》2013,(1):83-85
近年来以其创新形式获得可观收视率,将中国电视求职节目带入新领域。节目中的"波士团"的设置,不仅仅是满足提供职位、面试选手这样的内在职能,它还发挥着节目内在结构之外的营销价值。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非你莫属》中的明星团体"波士团"为例,分析电视求职节目中"波士团"对节目本身、对嘉宾所在企业和对社会价值观的营销传播价值的角度出发,分析在"波士团"在节目中的存在意义,以及"波士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方文献与西北区域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关于西北地方文献西北区域概念的形成 ,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由于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陕甘为其直辖区 ,故而当时的西北区域 ,特指今新疆及葱岭以西之地。至南宋偏安 ,始称西夏及金统治区为西北 ,自此西北的地域概念发生了变化 ,此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更叠 ,陕、甘、宁、青、新五省 (区 )所辖之地 ,遂成为今日西北区域的概念。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其中 ,西北五省 (区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 ,并日益显示出一体化的功能。而记录西北地区发展历史的西北地方文献 ,也随之日趋丰富。其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