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西藏科技》2012,(8):2+81
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最近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西藏不同区域冬虫夏草适生地的科学考察与生态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该课题经历时三年,对西藏自治区产虫草县进行了冬虫夏草生长环境、群落生态学、蝠蛾属昆虫、分布与资源以及适生地等的调查研究,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藏不同区域冬虫夏草适生地的科学考察与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将西藏藏东南森林植被分布的西界推至曲松县罗布萨、顶荣沟及隆子县雪萨乡一带;同时对《西藏森林》、《西藏植被》上的区划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藏科技》2005,(1):F003
西藏大学宇宙线开放实验室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之一,它依托于西藏大学和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多年的建设,在实验设备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李珊  郭光普  程舟 《科教文汇》2009,(24):41-42
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生态学实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实验仪器、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总结了改革取得的效果,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对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高原生物科技事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于1981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建所30年以来,在西藏生物资源的考察与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开发,西藏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及相关学术交流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生物研究领域成果,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生态系统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瑞典的生态学家在生态系统研究工作中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在全世界具领先地位;同时,自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启动以来,中国学者在生态系统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加强中国—瑞典两国学者之间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经双方同意,决定联合举行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的研讨会。首届中国—瑞典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研讨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主持,于去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相似文献   

7.
《学会》2020,(1)
强化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是新时代科协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崭新课题。潍坊市科协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建设"智库"、"峰会"带动、裂变成果三措并举,有力有序有效地打造"智库+产业"模式,探索实践科协组织助力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实践证明,新时代科协组织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西藏拉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桃树嫁接与管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通过多年的新品种选育和引种试验,应用桃树T形芽接技术、木质嵌芽接技术和管护技术措施,在西藏拉萨等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桃树适应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工业生态学和绿色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描述现代化工业完整模式的新学科。它的崛起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文扼要地给出工业生态学的含义,从工业生态学的基本课题出发,宏观地研究和探讨了绿色工业技术的几个方面,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概略性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新的发展环境下,现代信息服务业正面临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的重大挑战.基于对现代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诸多方面的综合考察,提出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重要课题.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阐明以信息生态学为视角综合研究和提出区域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系统分析和总结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指出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认识,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明确拟突破的关键问题、重点和难点;论述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基于信息生态学、综合集成的系统观和方法论,提出一个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俞宏文 《西藏科技》2010,(1):F0002-F0002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好“十一五”时期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藏)重点项目,检查各项目的实施进展与阶段性成果.交流项目课题实施以来的经验,完善项目与课题间的相互协作机制.安排部署下一步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完善区域科技(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根据学科发展的前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本文从西藏实际出发,从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规划、研究团队、经费保证、成果产出及整个平台建设的运行管理的现状分析,试图诠释制约其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未来的管理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管理机制创新是全面提升课题完成质量的重要保证,河北省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在注重技术集成与创新的同时,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创新,不断研究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西藏自治区科委立项重点科研课题,对全区麝类资源生态学和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根据西藏动物地理的实际,应用6种方法,对数量做了对比分析;对各种麝的生态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有4种麝,分别为马麝、林麝、黑(褐)麝、喜马拉雅麝。麝资源的总储量约23万只左右(目前全区已不达50%,即11.5万只左右),栖息面积约18.3万km^2,平均密度为1.260只/km^2。麝在西藏地区的垂直分布幅度较大,从海拔5200m下降到海拔2000m左右。其中分布区密度较高的是海拔3000至4400m之间的亚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及高山灌丛、多裸露砾石地带。西藏麝类食谱植物可达1740余种。  相似文献   

15.
是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的阶段成果。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中有关教材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以及取得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项目首席科学家孙鸿烈:青藏高原第一期(1973—1992年)的研究,是以路线调查和积累资料为主。第一期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先后考察了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川西、滇西北和藏东)、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区(藏北、青南和新南),陆续完成了60余部涉及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研究报告,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做了初步研究。其中关于西藏自治区部分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数字化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内容、步骤及过程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完成的工作。分析了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课题研究中所需要的反思和改进。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的数字化环境下有效教学的优质教学范例,形成了有效教学资源和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未来人口与生态的关系是人类生态学和未来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西方人口学界和国际发展决策中的一个讨论最热烈的课题。本文试图对研究未来人口与生态的关系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90,12(6):36-42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粮食问题日趋尖锐,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关注。6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开展,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或称土地承载力)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课题之一,也逐渐成为国内外一门崭新的科研领域。在该项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为全球工农业发展战略和环境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规划与决策,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藏科技》2014,(7):F0003-F0003
正2014年6月30日上午,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一行在武汉理工大学与该校领导及专家共同举办了"西藏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讨会暨西藏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冯楚建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双方经过几年的紧密合作,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下,两地共建西藏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利用现代技术有力保护、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西藏民族传统文化,遵照陈全国书记和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