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皆与文学批评相关,其中《知音》篇无论在探及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学批评规律、审美鉴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刘勰从主客体的角度阐述其文学鉴赏理论,对“知音难觅”、“音实难知”这一文学现象进行探析。以《知音》篇中所反映的思想来探析刘勰文心体系中知音的审美鉴赏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巨著,不仅注重作品的多义性及读者作用,且其《知音》篇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的层面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同时,刘勰还提出许多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观点,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通过对《知音》篇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以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切入点,分析其与《知音》篇的异同,展示了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经典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但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历史、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其“知音”理论亦存在一些局限,本文试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论述其理论的局限,但这并不是强古人之难而妄加指责,而是为使我们说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知音》篇的理论,并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学欣赏和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以下简称《知音》)篇着力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作品评价与接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创作论的角度对文学批评与鉴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与方法,《知音》篇可谓是我国文学接受理论的滥觞与典范。《知音》篇中诸多文艺批评观点继承了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理念,并对嵇康的文艺观念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将嵇康玄学与儒学的文艺理论有机融合,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文学接受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为我们解读《知音》篇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跳出了鉴赏与批评的二分理论模式。《知音》篇体现出接受美学的一些思想,但与接受美学又不尽相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单向度知音,但是实际上由于时空的阻碍与思想和身份的差异,的确存在绝对的单向度知音。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明确讲阅读鉴赏的篇章。在《知音》中刘勰提出了三种存在已久的不能积极阅读的现象,即"知音其难"的三种现象:"贱同思古","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学不逮文,信伪迷真"。接着提出了"文情难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篇章杂杳,质文交加";主观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如何积极阅读而成为作者知音的问题,刘勰提出要"博观"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于阅读的方法步骤,刘勰提出了"六观"。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提出了阅读的最高境界:"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篇从刘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对阅读鉴赏和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知音》一篇,论述了文学鉴赏的规律,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指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在文学审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知音》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伯牙绝弦》担当着向小学生"引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作为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其语文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优秀文化上。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多层次朗读体味知音文化、理解语言感悟知音文化、古琴曲渗透知音文化、拓展练笔丰盈知音文化这四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知音》篇从文学接受角度论述了文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一文学鉴赏。这是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提出来的。文学批评要达到客观公正,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则,做到正确鉴赏。批评者首先要成为作品和作者的“知音”。《知音》篇对文学批评者应该具有的鉴赏品格和鉴赏文本着眼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思想言论主要见于《文心雕龙·知音》篇,其学术价值不容低估。该文拟就刘勰论批评家的素养、论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探究其思想精义。  相似文献   

14.
刘勰论读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在整部《文心雕龙》之中只有《知音》这篇文学鉴赏论较集中地论述了一下读者,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中一窥刘勰对读者的界定、要求以及评述。一、《文心雕龙·知音》中读者的范围及类型所谓读者即刘勰所言之“观文者”。《知音》中  相似文献   

15.
韩愈《马说》是其《杂说》四篇中第四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马说,即说马,论马.文章托物寓意,借论马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才能之士不遇知音,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埋没人才作了有力的揭露.  相似文献   

16.
《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味"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衔接点。在《知音》篇中,刘勰不仅将"情"引入"味"中,以"情味"论文学,而且提出了"六观"论这一客观的批评方法。在他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重视"情"与"味"的整体体验与品评的主观鉴赏理念,也包括"六观"论这样具有客观性文本分析的批评内涵,这种批评鉴赏的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篇专论。本文主要围绕刘勰文学接受理论中对接受主体的重视和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的论述,进一步探讨了“知音”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对文本意义的复杂性与读者创造性阅读的可能性有所忽视,还有篇中对作品与读者关系的阐述也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觇文见心”说法。溯源“知音”原典意蕴,可知刘勰旨在论述品文鉴人的难度及途径。通过考察文情而知其人其心,从而求得情志的帖然相契,便可谓知音。尽管达到这种状况殊为不易,但刘勰仍然提供了“觇文见心”的若干原则及操作方法,即俗鉴与妙鉴。两者有难易和高下之分,妙鉴是“觇文见心”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20.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