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进课堂听课多。听的课多了,也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多,而用“个别回答”问题的少;素质差的教师,质量差的课,学生“集体回答”的多,“个别回答”的少;素质高的教师,质量高的课,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多,“集体回答”的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何种方式回答问题大有探究的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遇到以下种种情况:提问话音未落,便有不少学生抢着回答;有时候没有发现某学生举手而叫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举手的学生就会不高兴;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动脑筋”,有两层意义:一是要使学生在交流中能发现问题,有问题可提;二是对回答学生的问题,不要立即直接回答,要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其问题的实质,还要使学生自己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4.
很多中学老师和我有同样的苦恼:课堂上,当师生之间自由交流时,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还较高;一旦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学生各抒己见时,参与者的数量就锐减;经过动员,勉强有两三个学生举手回答;再提出问题,回答的还是这几个学生,其他人或低头或做思考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课教学导入阶段,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谈话等方法引发问题之后,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之后,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有的回答偏离教学目标,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或超乎学生研究能力;或本节课没有条件解决。遇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回答,有的教师便采取回避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的若干理论问题张武升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两类学生:一类学生课堂表现活跃,提出和回答问题多,但质量不高,缺乏独创见解;另一类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不爱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但一旦被老师叫着提出或回答问题,就与众不同,有独...  相似文献   

7.
刘玉叶 《现代教育》2003,(22):36-36
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现象之一:对学生的压制。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的、耳熟能祥的东西,教师还津津有味的从零开始、从头讲起;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较综合的问题,教学时常常把它分成若干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学生回答的头头是道,热热闹闹,但仔细想想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点没有提高;一些有意义、归纳总结能力的话题,常常是学生叙述途中或话到嘴边,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或作答有误时,教师往往立即让其坐下,另找别的学生回答。至于通过别人的回答,那些学生是否把问题弄明白了,教师则很少再去过问。调查表明,这种作法乃是学习上差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一时“卡壳”,教师不予补救;学生欠债积少成多,教师补救失时;学生积重难返,失去信心,教师对其期望值几乎为零,于是渐渐跌入了差生的行列。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提出问题遇有学生“卡壳”时,教师如何处置才会避免上述恶果的产生呢?实践证明下述方法是可行的。1.积极诱导…  相似文献   

9.
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这条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师生之间必然少不了设疑交流、互动合作等形式来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如果教师上课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极少数的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还较为正常;如果都不回答问题,那就成了大问题把。问题出在何处?主要在教师身上,很可能是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缺乏周密思考时,匆忙上课,让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过大、偏难,要么不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无从答起,导致“卡壳”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设置问题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往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到了初中三年级,愿意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就己经不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过多地回答问题会耽误时间,因此要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明显减少。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失去了天真的率性,情绪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虽然内心想表现自己,但又有些害羞。三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加重,“学困生”人数增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交流活动。四是课堂上教师不正确的心境,导致教师把提问变成拷问、责罚学生的手段。在这种施教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或错误时,自己会有一种。负罪感”,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畅所欲言。五是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回答困难;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机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回答;或者是问题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学生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基本模式陕西梁关勤一、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能力的基本模式①教师提出预习要求;②学生根据预习要求,以课文为凭借各自自学;③检查预习情况。二、培养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基本模式①教师提出问题;②学生根据问题边读边思,寻找答案,组织语言;③教...  相似文献   

12.
刚参加工作时,我才20出头,和同事在一块,整天嘻嘻哈哈的,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可为了显示我的威严和成熟,一踏进教室,我总是板着脸。上课时,对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者,我大声训斥;对偷偷入睡者,我会拧着他的耳朵让他清醒;对回答不上问题者,我会让他站着思考一会儿……在我的严厉管教下,我上课时,纪律井然。我暗自得意。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课上,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举手回答的越来越少了,有时我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有的学生竟连我提问的什么都没听到,有的干脆默不作声;我在教室时,学生规规矩矩,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不容乐观。例如,在政治教学中常常存在这些情况:学生回答问题常与课文内容、观点、术语相脱节;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活动常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  相似文献   

14.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计和运用如果恰到好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质量和学生回答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像抛绣球,学生群起响应,对答如流;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如泥牛入海,学生面面相觑、默默无言。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  相似文献   

16.
杨李花 《教书育人》2001,(21):16-17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地位,而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最为讲究的当首推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分析质疑,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反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像,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17.
刘丹 《辽宁教育》2006,(9):36-37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好,回答不出来,验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间接或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非常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语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语教学,教师还是习惯把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由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过程。这些问题有的是唱答式,由学生集体回答“对”与“错”;有的是猜谜式,学生必须答出教师已准备好的答案方算对,而且大多数问题缺乏启发性。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实际上是表演,学生是配合,有的学生甚至一直是听众。这种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活动积极,其实,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19.
每篇阅读课文,都有很多的写作知识,认真吸取这些“写作营养”,能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学习新课,通过解释课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词语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指导分段、编写提纲,提高学生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和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回答问题、复述课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百分之百正确时,教往往喜形于色;一旦出现错误,教面部会略显不快,甚至对学生加以责备。原因很显然,答对问题,板演正确.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教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示,得到了承认;出错说明学生没有能很好掌握、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