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牺牲品。那么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的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对孔乙己的戕害。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死读经书,追求功名利禄。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犹如  相似文献   

2.
丁举人在《孔乙己》中是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虚写的形象,其作用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深化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批判 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后果如何,单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很难加以全面展现的,而丁举人这一形象的设置,则起到比照、补充的作用,会更加深刻地展现出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特征的实质。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一个值碍重视的社会力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总  相似文献   

3.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先生的力作,作者以其如椽之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毒害的晚清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谋生的本领,却自命清高,卖弄才学,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他贫困潦倒,倍受欺凌,被丁举人毒打致残,却自欺欺人,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他醉心孔孟,追求功名,以“未进学”为最大耻辱,却被封建科举制度夺去性命;他诚恳善良,品行比周围人要好,却遭受冷遇,被众人当作取笑的对象。鲁迅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和他的长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已是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主人公。小说通过对孔乙己遭遇的描述,揭露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戕害,抨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作者既对孔乙己的迂腐麻木、懒惰、自命清高给予了批判,同时又对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寄予了同情。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这篇小说自发表至今已有8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依然认定:“孔乙己的悲剧告诉人们,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性。”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对小说主题的再认定问题。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孔乙己》深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9.
六年前,初次执教《孔乙己》。即时教学完全遵照传统解读,对孔乙己的认识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理解鲁迅先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心灵之罪恶的批判。——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仅局限于其革命性上,即对"恶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篇幅不长,全文不过两千多字,却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却.孔乙已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个诚恳善良但却热衷科举、自视清高、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可怜可笑可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样的人物跟我们隔着一个时代,然而我们读了这篇小说,对他却是那样的熟悉、了解.  相似文献   

11.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小说。小说设置了两个中心视点,一个中心视点是当时的时代,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从而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另一个中心视点是当时的民众,通过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展露在封建等级意识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两个视点一远一近,一虚一实,近的反映远的,远的左右近的。作者把二者统一到叙述的大视野中,使发生在咸亨酒店的一系列情景具有彻骨冷髓的警示力量。在生活画面的具体展开中显示隐含作者的理性审视和热切期待。在小伙计漫不经心的叙事中,给人以巨大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都软弱无力,都空虚麻木、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在中学语文课本《孔乙己》一文中,鲁迅成功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教学之余,反思社会,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孔乙己,其中一种,就是把学生育成了孔乙己。这样的例子很多,举一个最新的版本:王远。  相似文献   

15.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狂人、子君和涓生等是代表人物的形象。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的残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意志软弱动摇。  相似文献   

16.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穷愁潦倒、迂腐不堪却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是典型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存在似乎除了充当笑料之外,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的主题以往一直被定义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其次是揭示了阶级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冷酷。然而细加辨析就能看出,其实这两点邮很难成立。科举制度兼有利弊,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阶层的流动,一个身份贫寒的学子,通过考试能够进入上层。封建时代进学不成的人很多,但是未必就成为孔乙己式的人物。其次,对弱者的冷漠与虐杀在社会的各阶段郁存在,并非孔乙己所处的社会就特别冷漠。从今天的眼光看,鲁迅在小说中一方面讥笑了旧式文人的虚荣,另一方面也抨击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势利与冷漠,表现了对弱者、失败者的同情与怜悯。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先生对病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无疑是深刻无情的,但对人性的弱点剖析更是发人深省的。本文试从鲁迅思想探索目的与思想本质、孔乙己悲剧命运心理探源、孔乙己悲剧性格,探讨孔乙己给人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鲁迅先生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教育下灵魂被扭曲的读书人形象,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孔乙己的语言,进而对孔乙己扭曲的灵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