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封潇 《教育艺术》2013,(11):9-11
一、一读识文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读"字)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在初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学生读,教师指导)师:请齐读字词两遍!(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注意读准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一般解决写了什么,深读阶段一般解决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对于精读课文,我们一般在第一课时进行初读,在第二课时进行深读;略读课文的教学虽然只用一个课时,但依然是先初读后深读。解决写了什么从另一种角度讲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有的老师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往往形式单一。读了课文后,老师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这种方式偶尔用用未尝不可,但每篇  相似文献   

3.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下面以课文《闲情记趣》为例,初略谈一下文言文“三步教学法”。一、以奇导读,以读增趣初中生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借助学生新奇感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化解疑难,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巧妙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研读课文教学中,具体做法是“三读”课文:第一、提出“200多年前的儿童其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这一问题,由此,学生开始一读课文(粗读、朗读),并顺利完成了“扫清字词障碍”、“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速度、停顿”两个任务。第二、提出“200多年前的小…  相似文献   

4.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5.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写人课文。学习《桥》这篇课文,是以教师的讲问为主,还是以学生的读练为主,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有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坚持以学生的读练为主,很值得我们借鉴。下面笔者结合课文教学实录来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可当话音刚落,学生便不约而同、整齐划一地读了起来。教师在学生的齐读声中大声地重复要求,可学生仍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7.
教学自读课文的几点做法任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把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大类。这种编排方法,既可以增加课本的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应如何教学自读课文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一、讨论式:让学生自读,然后...  相似文献   

8.
朱德安 《教师》2014,(19):95-95
正如何进行词语教学,下面以教学片断为例来具体论述。教学片断1:《山中访友》师:课文中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请看屏幕——(出示一组词语)德高望重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依然如旧津津乐道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生读词语,教师正音:悠、津。)师:现在请大家依次读词语。(学生读,语气平淡。)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  相似文献   

9.
一、读导语,提取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新的课文,请大家读一下这两段话.想一想:本组课文的内容主题是什么?要培养我们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可当话音刚落,学生便不约而同、整齐划一地读了起来。教师在学生的齐读声中大声地重复要求,可学生仍我行我素。教师有时无可奈何,索性让学生一读到底;有时拍手示停,强调记住,是请大家各自放声读。可读着读着,学生又变齐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与教师对读书的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两篇自读课文,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把教读课文习得的方法用于自读课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认清自读课文的作用,要么像教读课文那样详细分析,要么让学生随便读读不作任何要求。这背离了编者意图,我们必须处理好自读课文的教学。一、掌握自读特点,正确处理关系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延伸,是对教读课文所掌握方法的实践和巩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不能小觑自读课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失衡的现状——任"静"悄然离去[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映示)孙悟空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形象?(建设)细细地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地方,边读边做批注,想想你读懂了孙悟空的什么特点?师:孙悟空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课文。(生大声读)师:(当大部分学生差不多刚读好,想做批注时)很多同学在一边读一边做批注,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只有三四个人举手交流)  相似文献   

14.
汉语拼音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获得了直呼音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待进一步训练才能巩固、提高、熟练、生巧。我们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按声变韵不变,韵变声不变,以及颠倒次序熟读音节表或采取任意抽读的方法,快读音节卡片,以此来提高学生直呼音节的速度。我们把复习直呼音节,熟练直呼能力定为拼音课文、注音课文教学目的要求之一.教每一篇拼音课文,教师都有重点地将课文中的一些音节带调写在黑板上,训练学生快速直呼带调音节。教每一篇注音课文之前,教师都有重点地将一些注音新词,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16.
诵读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诵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亦即阅读主体对课文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阅读层面应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指导学生的诵读呢?下面结合《望月》的一个教学片断与反思来谈谈具体操作。一、原境之读师:自由读课文,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多读几遍,然后交流。生:(读)“我们来背诗好吗……沉醉  相似文献   

17.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5,(22):23-24
一次晨读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课文吗?”没料到一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课文开始读时觉得很有新鲜感,可是,我们早就会背课文了,你还总是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口都读干了,真没劲!”是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却不知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再细细地品读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上课,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对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读课文的自主性强、助读系统丰富、教学目标集中的优势,将批判性思维与自读课文教学充分融合,以自读课文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自读课文教学,需要教师用心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基本模式、用好自读课文助读系统、选好批判性思维教学视角。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说读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下面请按要求读课文,说感受。 【屏显】读_________,我感受到亲情中有__________。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示范一下:(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感受到亲情中有(温馨)。请同学们说一说。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