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领会素质教育要义;转换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注重社会实践,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植教育教学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成人高校自身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更加具有必要性、特殊性和针对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育;重视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等都是成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课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其中教师素质尤为重要。在教师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核心,它直接影响教师潜能发挥,影响学生素质培养。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观;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交往能力与组织活动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政治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素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是政治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要使素质教育更好的实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从教师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认识;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二、学校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激励机制;三、政府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潍坊市区披性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整体规划。全面动员,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统筹开发和协调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学校内部人事改革,启动素质教育的内驱力;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进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保障素质教育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7.
许金泉 《教育探索》2001,(12):72-73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直接关乎到素质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是学型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创新能力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后盾,对教师素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对于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来·:说,其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基本估计,我认为,山东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评审通过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能力概论》是一部适时应需的佳作。 一、.教师能力培养一一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之所以被强调为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能力,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知识、技能传递的中介。 尽管新世纪的教…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能否坚定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个学生的健全个性,保证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取决于每一位教师,取决于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目前许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进展不大,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  相似文献   

10.
警察再教育的素质教育观:警察再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文化基础、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和普事制敌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会民警学习为主要教法,并注意再教育的系统性和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注重教师的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逻辑修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逻辑素养的形成主要依赖专业教育,而目前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教育专业并没有普遍开设逻辑课程,直接影响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逻辑素养的养成。因此,应该逐步在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逻辑,以适应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逻辑过程中,必须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形式、构建“教育逻辑学”理论体系、应用中小学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构建突现个性的教材体系等措施。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或基本要素国内外学者认识不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课程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科学素养状况。通过对浙南地区中学物理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物理教师知识面窄、知识陈旧,教科研能力差,科学探究的意识落后,独立搜索资料、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实验的设计与改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有待加强,STS教育理念还没到位。建议加快推进考试制度的改革,深化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加强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地方学校树立新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三种主要形式的教研组、学科组及课题组,是集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载体,具有自愿性、同一性及发展性的特征,呈现出完善知识建构、实现知识共享、提升教师效能感、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及生成学习动态环境等诸多价值功能.教师共同体合作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建立完善开放的校本研究制度、建构人文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师徒教师教育模式、营造开放的学校环境氛围及确立"共识"的核心价值,对于构建和培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创建一流的学校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而一流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一流的师德师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积极引导教师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要求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因此,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紧迫课题与任务。教育信息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树立教学技术理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成长的途径有: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经费投入;逐渐消除教师对信息化手段的畏惧与逆反心理;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6.
徐秀华 《成人教育》2012,32(12):126-128
函授教育的特殊性表征为教学形式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英国职业教育BTEC课业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函授教育的不足之处,又可以有效缓解函授学生工作、学习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减少在职函授学生的流失。函授教育课业教学法的设计一定要遵循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渐进性和延伸性等原则。函授教育课业教学法的实施路径体现在四个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计划;建立课业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方式;试行学年学分制。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教研组建设在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大量优秀教研组典型经验的梳理,总结归纳出优秀教研组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与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中小学师资存在显性短缺与隐性短缺。显性短缺主要表现为合格教师缺口很大,骨干教师不断流失;隐性短缺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短缺、文凭虚高、专业不对口及教师从教不力、人心思走。其原因有:教育投入不足、地域经济不平衡造成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明显;教师任用制度疲软;教师能动性被漠视。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教师任用制度改革、民主管理机制创建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主体意识回归应是确保高素质农村师资队伍形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关于培养中学物理教师科研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培养科研能力是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对中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科研素质进行了研讨,并对中学物理教师加强教科研方法教育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优秀中学教师职业素质要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调查目的是了解目前中学教师,中学生,师范生对当代优秀中学教师素质要素的认识,为构建当代优秀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提供依据。调查结果表明,师生们认为中学优秀教师的首要素质是启发式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敬业,乐业,献身精神,再次是科学化素质,最后是教师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