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班杜拉(A.Bandure)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对行为过程和结果的信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人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不等同于自信。自  相似文献   

2.
对于儿童来说,认识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别人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呢?本刊邀请了张梅玲研究员为读者朋友作指导。记者问(以下简称问):在青少年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太自信,好像自己什么都行,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另一种是太自卑,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不论干什么都没有信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张梅玲答(以下简称答):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幼儿面临的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教育要面向未来,教师就应将自己的教育行为放入幼儿发展的坐标,全方位地思考教育的影响,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仅仅着眼于生理安全上的自我保护,还应教育幼儿学会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敢于和善于保护个人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负责,其教育就不应是表层的,而应透过幼儿的行为,看到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成为独立的人、完整的人。宝宝的行为之所以让老师感到反常,是…  相似文献   

4.
熊燕 《中国培训》2005,(6):27-28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1)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否达到某一特定行为的预期和主观感受,产生于实际行为发生之前。(2)一个人在不同任务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自我效能感随着时间、信息和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它最初只是与某个特定的任务有关,但随后会渗透到相关的任务情景中。二、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培训的影响企业培训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员工对自己能够学习一项培训内容的…  相似文献   

5.
反思: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与反思 对幼儿教师发展成长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Posner(1989)提出的教师成长方案:经验 反思=成长以及Doyle(1990)提出的"教师发展过程即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过程"这一观念.有关研究也表明:促使新手教师转变为专家教师的因素,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他们对学生、自己及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是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和批判反思能力.可见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取向和理念便是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教育探索》2000,(12):47-47
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班杜拉(Bandura)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不论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建立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种信息之上。  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因为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效能感。但更为复杂的是成败经验还受个体归因…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教育家帕克赫斯说过:"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要"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解放他们的自我学习行为与自我学习体验,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回旋反  相似文献   

8.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是个体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情感与态度。由于它归属于情感范畴,因而具有动机的性质。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价值感水平高的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行为积极主动;自我价值感水平低的人难以逃脱“自我”的狭小圈子,把行为的重点放在满足自尊的需要上,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无益于自身发展的。因此,培养儿童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教育应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不仅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儿童行为积极主动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心理健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标准:(1)功能正常;(2)自我意识正确;(3)情绪反应适度;(4)意志品质健全;(5)个性结构完整;(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为表现规范;(10)行为与年龄相符。详细解释如下: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即能了解自己,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  相似文献   

10.
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工作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教书容易,育人却难。我们纵使把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但如果他们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就不能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作为人才的实际价值也就无从体现,相反,他们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成人大学生自伤(自我伤害)或他伤(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行为给个人、他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就是证明。面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对成人大学生自伤或他伤行为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浅探。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工作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教书容易,育人却难。我们纵使把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但如果他们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就不能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作为人才的实际价值也就无从体现,相反,他们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成人大学生自伤(自我伤害)或他伤(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行为给个人、他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就是证明。面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对成人大学生自伤或他伤行为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浅探。一、原因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自身或外在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治病救人。1.自私…  相似文献   

12.
不戴面具     
许多专家都发现,自我开放其实会吸引更多的朋友。有些人总是试图掩藏自己卑微的出身。事实上,只有当他们诚实地面对别人时,才能与别人更接近,并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其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为塑造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同一性,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准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并做出合理的评价,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在满足正当需要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确立能够实现的新目标,保持进步的动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经验,提高实现预期目标的自信心,培养自我效能感;教育他们对各种问题进行合理归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困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潜能的存在与开发是一个广阔而又有价值的新领域。人的潜能的开发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方面。开发你的潜能可以使你重新认识自己,可以找出使你获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可以抛弃人们强加于你的错误信念,开放你自己真正的个性,将危机转变为创造的机遇,进而发现真正的自我。 那么如何发现真正的自我呢? 每个人几乎都有他人赋与的“自我评价”。 美国心理学博士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小学时数学学得很糟糕,老师深信他“数学脑子迟钝”,就将此告诉了他的家长。让他们对自己的儿子不要期望过高。他的父母也相信了老师的话。阿德勒被动地接受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他的数学成绩也证明了他们说的对。但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能解答出老师在黑板上出的一道全班同学都答不  相似文献   

15.
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容易在行为过程中出现不知所措的状况,也更容易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他们遇到困难时容易迷失自我,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系统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ara)提出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认为:行为改变的前提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能否达到目标和自我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努力程度和持久性。该理论认为自信心是努力的前提,是促成个体勤奋的先决条件。有人通过对251位中国现代著名社会科学家和22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记进行研究也发现,自信是他们共有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他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体系评价自己,又能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  相似文献   

18.
狄敏  刘慧 《中国培训》2003,(5):19-20
一、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行为的成败经验,即个体过去的亲身经历。因为依靠自己的经验得到的关于自身的知识最可靠,所以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会泛化到类似情景中去。2.替代性经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仅会受到个体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  相似文献   

19.
公民行为应该是在别人的领域依然奉行道德的行为。公民不会在道德上“内外有别”。他把“别人”抽象掉“别”,只剩下“人”,他把“自己人”抽象掉“自己”。也只剩下“人”。于是。不管这个“人”在自我圈外还是在自我圈内,他们都同样是“人”,所以。我应该以同样的道德对待他们。公民道德的客体——不管存在于自我圈之内,还是陌生领域。甚至敌对领域——一定是纯粹意义的“人”。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能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人们会回避他们认为超过他们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只愿意执行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承担的事情。它还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情况更严重,这种思想会增加心理压力,让人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上;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在情境要求之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