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现实逻辑基础可以概括为学科目录逻辑、问题逻辑和单位逻辑,但最为本原的逻辑基础是政治逻辑。这一逻辑虽然使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但却没有同时获得学术上的完全合理性。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应该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首要逻辑基础,应该按照学术本位和回应社会这"两项基本原则",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中践行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  相似文献   

2.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现实逻辑基础可以概括为学科目录逻辑、问题逻辑和单位逻辑,但最为本原的逻辑基础是政治逻辑。这一逻辑虽然使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但却没有同时获得学术上的完全合理性。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应该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首要逻辑基础,应该按照学术本位和回应社会这“两项基本原则”,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中践行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从单一学科的讲座、院系,发展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机构.尽管如此,其不懈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观和自由探索、不畏权威的学术信念和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没有变,因而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谐一致,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和谐一致.中国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不同的知识观传统,因此对学科建设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偏差,在学术组织、学术信念和学术活动上没有突破“体用两分”的模式.中国研究型大学内涵式建设要循序渐进、分类定位;以服务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和学科融合的生长点;调整研究机构和院系组织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以国际化为契机带动学术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4.
学科建设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纲,就可以纲举目张,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发展。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现状,通过梳理提炼了研究研究型大学学科特征,剖析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存在主要问题,以"学术本位"为价值取向,提出适合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为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大学作为承担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其功能的高效实现有赖于其组织架构的合理设计。研究型大学的组织架构是以学术性为其基本内涵,科层制是我国当前大学学术组织的主要组织结构形态,但伴随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日益减弱、新兴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诞生、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科层制已经引发大学学术组织缺乏活力、刻板呆滞、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研究型大学应理性对待既有的科层制学术组织架构,顺应学科分化与综合化的趋势,充分吸纳组织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信息技术为强大支撑,创建结构灵活、资源合理分配、跨学科的大学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一些大学正致力于研究型大学建设,并依据一定"标准"极力提升科研水平,或增加学科门类,或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将研究型大学视为以科研为主的大学或学科多的大学或研究生多的大学。这些理念和做法与大学的本质属性相悖,无益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大学。学术型人才是以知识创造为本位的人才,既可能是研究生,也可能是本科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别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施专业教育,学术型人才实施学科教育。  相似文献   

7.
存在与本质:研究型大学中的学术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属性使研究型大学成为一种典型的学术组织。伴随着科学研究功能日益强化,建立规范的学科规训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学术属性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大学内部的学科规训、科学基金支持、科研成果评价、教师职称晋升、教学水平评估等学术活动的管理,成为研究型大学组织中学术权力存在的基础。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主则是学术权力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秀萍  张弛 《煤炭高等教育》2011,29(1):13-15,69
基层学术组织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个体的发展对于研究型大学整体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对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文章从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演变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在目前管理体制下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所包含的计划、组织、控制三个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创新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学术本性决定了大学的组织逻辑是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学术本位既是知识活动规律的内生性要求,也是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组织规则要求,它要求大学以实现学术价值作为根本价值导向,并建构起相应的理念、规则及制度体系,保障大学始终以追求知识进步为基本使命。但大学学术本位作为大学运行的自在法则,并不排斥一定的社会规范与合理的外来干预,也即符合学术本位根本要求的外在法则同样是大学有序运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大学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符合学术本位的大学逻辑;现代大学制度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体系;从普遍所指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大学内在的学术价值为本、以满足其外在的社会价值为辅的制度体系;从具体涵括而言,现代大学制度包含了普遍与本土元素、正式与非正式约束要素,而这俱以学术本位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国外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特点的基础之上,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个案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院、系"层次责权不够明晰,管理重心仍然过高,管理幅度较大,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制衡不足;在基层学术组织中的教育教学有边缘化倾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尚需理顺;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范式多样化。为此,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提高大学的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创新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大学制度的创新。为了培育中国研究型大学核心能力、充分释放其学术功能、激发其创新活力,在组织架构上中国研究型大学系统应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建立知识联盟,在内部治理上中国研究型大学应按照学术组织的内在品质重塑大学制度,在制度环境上要供给更加平等竞争的大学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美国学术协会与研究型大学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协会对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确立研究导向、建立学科基础、设立学术期刊、推动学术交流等。研究认为,美国各种学术协会为推动美国学院和大学的转型,建立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学术规则和交流平台,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发性推动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学学部制是大学以优化学术权力生态为价值取向的理想化制度安排,它内含了知识变迁对基层学术组织转型的要求。文章从价值取向、逻辑支撑、理论基础和体制安排四个维度分析了学部制改革的合理性。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各学部学科性质差异、院系历史沿革等不同情况,防止将一种操作实践认同为一种主流的改革范式,避免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中不同学部改革过程中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型大学是20世纪世界教育与科技迅猛发展的结果,是以科研和培养高级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高水平大学的集合体,因此研究型大学的人才概念包括优秀的科研教学骨干和一流的研究生两个方面。研究型大学依靠自身强大的师资、一流的科研设施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15所国内研究型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并从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和经费投入四个方面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从战略规划的视角,来理解研究型大学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理念,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实现形式,进一步制定其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已成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思想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之所以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其思想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研究型大学的起源思想——洪堡理念是其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基本思想。精英教育观与Boyer学术观是支持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正是在不断改革之中逐渐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学从组织形式与内涵上已经成为“学术共同体”与“科层制”复合共生体。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以各自不同的逻辑影响着现代大学内的组织决策。虽然中国大学的内部决策机制长期以来被诟病为强党政弱学术,但是对其校内院系与大学层面真实的组织决策互动缺乏细致而贴切的实证研究。由于衣科专业在中国的大学中是知识、学术和教育的实体性分类.是否设置某新专业背后既牵涉学科知识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等学术考虑,也涉及校内具体的经费、空间、人力、设备仪器等实际资源的分配决定.因此校内有关本科新专业的校内决策可以充分体现现代大学逻辑中的学术逻辑与行政逻辑的和谐与;中突的复杂互动关系,本研冤以两所案例大学于2004年至2006年年间的本科新专业设置为例,归纳了六类院系与大学层级间的互动粪型,并以具体的专业设置案例展现了不同类型下所产生的“顺利”与“难产”的专业设置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