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为情态动词等中介语研究提供了两个考察视角,即中介语视角和相应的学习者母语视角。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中介语视角考察,通过检索自建的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较多使用情态动词“must”的义务情态意义及其序列,认识情态意义及其序列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少且错误较多。从学习者母语视角考察既包括分析与情态动词“must”相对应的汉语部分,也包括检索汉语“必须”这一情态表达的相应英语。调查发现,双语转换时母语思维对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习得有影响,但并不显著,对相关情态动词或情态性的运用掌握不足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调查展示了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对中介语研究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生成并发展起来的,情态从逻辑学进入语言学之后成为了一个公认的重要而复杂的范畴,通过对情态以及语境概念的界定,阐述情态动词的特征、语境的分类及相关研究,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分析语境在情态动词使用中所起的作用,以期为英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开辟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英语情态动词的语义存在模糊性,给使用和理解造成了困难。情态动词多个义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主观性是英语情态的重要特征,因而,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语法化理论,动力语义学框架和隐喻扩展理论来研究情态动词语义的历时演变和共时联系,为情态动词的语义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情态动词must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它的用法灵活多样,许多学生对涉及到must用法的题目通常似是而非,答题正确率很低。针对此,笔者详细剖析了must的重点用法并辅以跟踪训练及名题剖析,供教师参考。一、高考命题走向情态动词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独立作谓语,通常和后面的动词原形一起构成谓语部分,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5.
张清竹 《考试周刊》2011,(47):93-94
情态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表达了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地位的主观态度,对于句子的理解和人际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主要载体,它表达的情态较具代表性。传统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因此对于一词多义的情态动词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区分判断。本文将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和认识情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提供新的方向,从而达到正确使用情态动词,实现完美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帮助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讲授和学习者习得英语情态动词can的语义,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调查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can的语义习得情况,发现英语学习者笔语中英语情态动词can的语义使用频率分布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使用频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即大学英语学习者对can的语义习得不地道。试图从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主要针对教材)和母语迁移两个方面分析其习得不地道的原因,结果显示,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情态动词can的语义习得不地道的这一现象,受其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影响不大,而可能受其母语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英语中的情态动词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试图找出它们的共性,构建一个统一的模式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和概括。Palmer将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划分为三大范畴:推测;义责;原动。这基本上概括了它们的语义。从应用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情态动词的语义,情态动词的意义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有意义渐进和意义重合。  相似文献   

8.
刘炎斌 《高中生》2011,(5):34-35
根据高考考纲和分析历年高考真题,我们发现情态动词是每年必考,所以掌握情态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尤其是那些高频情态动词的用法,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在备考过程中必做的功课。本文重点对can/could,may/might,must/have to,shall/should,will/would五组情态动词的区别进行辨析.希望能有助于同学们的复习。  相似文献   

9.
马庆株(1988)把[士自主]作为一个基本语义特征对汉语动词进行分类,我认为[ 自主]还可以细分为[ 意愿][ 可控](能力),两种因素对动词的句法行为也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分析表明,对[±自主]的这种分解能够充分解释动词自主义隐现的条件和原因、主动与被动的对立.意愿情态(willingness)是意志情态(volition)的子类,以往对情态的研究集中在助动词上,本文则认为意愿情态可以作为普通动词的语义特征并对动词的句法功能有影响,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词中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10.
动词源致歧     
动词是致歧能力最强的词类,在各类歧义源中,动词源引发歧义的比重较大,因而影响也较大。多义动词项的致歧过程比较复杂,动词项也会在语义特征上显示出多重性特征;单义动词项致歧可称为语义特征致歧,其多个语义特征在句法结构中共现便可能引发歧义。  相似文献   

11.
动词表征事件,涉及到事件主体、方式、结果等因素,不同因素的突显是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以及运动事件理论,以英汉多义动词“run/跑”为例,两者都在共性突显运动目的、速度和结果方面延伸出了基本相同的义项;但是英语“run”在时间、位移、状态、路线,而汉语“跑”则在方式、方向方面进行个性突显,使两者有了不同的义项。同时由于英语“run”比汉语“跑”在突显时延伸出的语义更加具体,因而比汉语有更多的义项。  相似文献   

12.
Through English and Chinese modal verb form of a denial,study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nternal Modals different grammatical form their sense of Modal  相似文献   

13.
在部分英语方言中出现的某些双情态动词结构中,情态语义发生了分化,获得重新调配:第一情态动词主要承载"推测"意义,主现化程度更加深化;第二情态动词主要传达其他一些"非推测"意义.本文在对其结构特征和情态意义表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化的运行机制以及与语法化动因密切联系的"主观化"概念,揭示双情态动词结构语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describes six constitutive “senses” of the “Christian educator's imagination.” These dispositions toward knowing, being, and doing characterize competent leadership in educational ministry. They include a sense for vocational empowerment, a sens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nse for seeking God's presence; a sense for the contours of one's own soul, a sense for “what makes persons’ tick, and a sense for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scholars of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should seek to cultivate these senses in their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副词“保不住”由能性述补结构“保住”的否定式演变而来。“保不住”连用最早始于明代的《剪灯新话》中,但数量很少,清中期“保不住”连用的用例增多,并发展出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动词用法的“保不住”的形成源于线性序列上的紧邻、高频的使用以及“保”和“住”较低的动词义特征。副词用法的“保不住”在动词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句法位置的改变,双重否定的句法环境在其语法化和情态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利用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他在建构自己的“自然”观时,面对的是中国传统和西方nature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自然”,这两种“自然”观并不具有对等性和同质性,西方浪漫主义时代的原始主义、有机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三种自然观构成了它的理论主体。而“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负载的种种意义或遭受压抑,或被放逐到边缘的位置。因此我们与其把王国维笔下的“自然”看作两种诗学传统的融合,不如看作在特定历史语境的知识/权力关系中二者对符号意义的争夺。正是通过对现代中文里许多类似“自然”这样词汇的符号意义的占领,西方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权威地位才得以牢固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尝试由小品词UP切入,援用经验主义原型范畴模式、家族相似性、意象图式、Lakoff的隐喻理论等,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以及动态动词的类型依据,具体探讨了小品词语义扩延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构建短语动词时的原理,旨在为短语动词理解和运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using semantic relatedness measuremen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NTRODUCTION The need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semantic similarity, or more generally, relatedness, between two lexically expressed concepts is applied in such ap- plications as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WSD), determining discourse structure, text summarization and annotati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retrieval, automatic indexing, lexical selection, and automatic correction of word errors in text. All human languages have words that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 s…  相似文献   

20.
伍明春 《培训与研究》2006,23(9):1-3,17
在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鼓吹下,早期新诗的写作一度蔚为大观。当写作者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就产生了对于范本、榜样的需求。“师者”角色的出现,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响应。“师者”的角色,先后由最早的那批“新诗人”(以胡适为代表)和“新诗”作品(以“新诗集”为代表)扮演。“新诗”作为一种写作的传授与学习,是早期新诗寻求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