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利用兰州新区2009年和2017年2个时相的Landsat系列卫星图像,在监测兰州新区城市扩展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新型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兰州新区2009-2017年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估算.结果表明:2009-2017年,兰州新区建成区面积净增长78.89km2,年均增长9.86 km2,整体呈向东北方向扩展的趋势;在RSEI的4个单指标中,代表绿度的NDVI和代表湿度的WET对生态起积极作用,代表干度和热度的NDSI和LST对生态起消极作用;兰州新区整体的生态质量略有改善,RSEI均值从0.431提高到0.457;但局部扩建区域使耕地破碎化,生态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2月,对山东省,临沂市区7种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区和交通占地中的鸟类群落最为相似,公园广场和城市湿地区中的鸟类群落较为相似,商业区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调查结果说明,生态环境质量对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直接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公园广场和城市湿地区鸟类种类最为丰富,稳定性差;环境质量差的商业区鸟类种类和数量最低,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分析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多种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对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环境质量级别.结果表明,滨州市大部分面积生态环境质量都处于优良级别.  相似文献   

4.
生态资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起着明显的推动作 用。为此,用“和度”与“合度”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测量了1992、1995、2000年 全国各省市区生态资产的总量及单位面积上的生态资产密度,并据此分析了各省市区国内生产 总值(GDP)变化与其生态资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大东部地区生态资产拥有量与GDP相 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广大西部地区生态资产量与GDP相比,呈现基本相当或略有增加的趋 势,广大中部地区介于东西部之间。因之,应提高我国东部地区生态资产的数量,以确保这一经 济快速发展地带的可持续性。继续加强广大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实施东西部生态资产有偿使 用转让机制,以维护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种评价方法,对汉中市1996-2006年的生态环境压力变化态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生态足迹法,1990~2006年汉中市环境压力指数现已由0.86增长至1.12;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汉中市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现已由1996年的6736.82元减少至2006年的6501.55元,汉中市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加大,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安全;两种方法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同质效应.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6,(6):82-86
城市生态适宜度是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城市生态、城市环境、城市效率效益、城市社会发展四个层面建立了大连城市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混合模糊DEMATEL-ANP方法评价了大连城市生态适宜度。比较了大连市近十年来城市生态适宜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城市适宜度2005年与2014年分别为0.761一般与0.803良好,通过对结果分析提出了城市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8):60-64
进行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是城市风险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PSR模型框架下构建城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研究梅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计算城市总体生态风险度.结果发现:2005~2014的梅州市生态风险度总体趋高,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态安全问题越发突出.以此给城市未来发展敲响警钟,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改善环境质量的投资力度,从而降低城市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应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构建绵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0—2004年绵阳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的结果作了状态分析与趋势分析,结论表明:2000—2004年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分别为2000—2003年为临界安全,2004年较安全,说明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正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最后,探讨了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改善绵阳生态安全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区1998-2003年人居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西安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改善,但改善速度仍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更为缓慢.针对这些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居住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西安市区人居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四大世界双遗产地之一,其旅游生态环境质量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区域旅游生态环境的状态.在全面获取该地区丰富旅游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武夷山5年(2005-2009)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追踪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结论:(1)武夷山旅游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逐年增加,武夷山的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平均存在111830.4515hm2的旅游生态赤字;(2)影响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是旅游交通,其中航空和铁路交通是旅游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且5年来变化很小;(3) 2000-2009年间旅游生态赤字不断增大,2005-2009年年均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的比值扩大到2.82,而其中只有餐饮足迹中的部分足迹可以转移,考验武夷山领导班子的生态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建设生态型居住区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入手,就营造生态型居住区景观的原则和方法步骤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寒地黑土区域生态经济价值巨大,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根本原因在于生态法律制度建设的缺位。当前迫切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生态法律制度建设之中,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寒地黑土法律的生态化。法治以其公平正义等功能价值成为生态建设的不二选择。目前,应从立法精神上,以宏观立法层面和中观或微观层面来为建构寒地黑土区域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提供建议,重点研究包含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公益诉讼制度的寒地黑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黄汶 《许昌学院学报》2012,31(2):153-156
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生态图书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别从图书馆的设计、建设和人文环保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图书馆的建设应采取的各种环保措施,旨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从真正意义上加强生态图书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至此,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得到公认。本文追本溯源,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要性的价值,在对生态文明城市文化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认识其文化价值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开辟"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科技园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大学科技园缓解环境压力、提升经济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角度,以生态化为目标,建立大学科技园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并规范生态化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镇体系是生态文明、绿色湖南建设的生动体现。建设生态城镇体系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利于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在建设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别于传统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发展核心城市,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县城,有所侧重地发展小城镇。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石,可以从战略合作、政策扶持、先进技术、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升产业水平,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以Landsat8OLI/TIRS遥感影像和DEM高程数据为数据源,以福建三明境内的莆炎高速公路YA12标段两侧1000m路域范围为研究区域,对南方红壤丘陵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应实际需要,基于遥感影像采集不同等级的样本点,确定植被、土壤、湿度、温度指数、高程、坡度作为路域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构建路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总精度为83.33%,Kappa系数为0.79)。结果表明,研究路域的微度、轻度脆弱区占总面积的84.90%,说明该路域生态脆弱性程度较低,公路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小;而中度、重度、极度脆弱区占总面积的15%,需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环境保护,及时进行建设后生态再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生态旅游中导游人员的生态素质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明确了在生态旅游景区从事导游服务应具备的生态素质,从生态伦理、环保素质、职业素质三大部分进行了阐述,并就生态旅游导游人员的生态素质培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说明导游人员的生态素质对于保持我国生态旅游区的自然资源原生态和民族文化原生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