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辞格metaphor在国内出版的辞典和一些讲修辞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译成“隐(暗)喻”.例如,《新英汉词典》译为“隐喻”;《远东英汉大词典》译为“隐喻,暗譬”;《英华大词典》译为“隐喻,暗喻”;《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译为“隐喻,暗喻”;最近出版的《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译为“隐喻”;冯翠华在其编的《英语修辞格》一书将其译为“暗喻”.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最近的细胞生物学教本中,将Centromere译为“着丝粒”,Kintochore译为“着丝点”而在1983年出版的《英汉生物学词汇》中,将Centromere译为着丝粒、着丝点,Kinetocbere译为“动原体”。1982年出版的《英汉细胞学遗传学词汇》中又将两者都译为着丝粒。本文作者汇集了许多科学家对这二词汇的探讨,为防止混淆,故在以下译文中对这二词汇均采用原文名。  相似文献   

3.
英语辞格metaphor在国内出版的辞典和一些讲修辞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译成“隐(暗)喻”。例如,《新英汉词典》译为“隐喻”;《远东英汉大词典》泽为“隐喻,暗譬”;《英华大词典》泽为“隐喻,暗喻”;《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译为“隐喻,暗喻”;最近出版  相似文献   

4.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传统篇目,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注释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和教材配套使用,由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也将“外人”译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有许多选有此文的书籍都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以为此种译法有些偏妥,若将“外人”译为:“外界神仙”或“外世仙人”之类,就更为合乎情理了。  相似文献   

5.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秋水》一文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译为“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教学用书》第159页),将“旋”译为“掉转”,“面目”译为“面部”(教材第79页注释⑩),这些翻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五》一文有“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一段,其中“故人重之”一句在《教学参考》中译为:“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将“故人重之”一句,断为“故,人重之”,理解起来会更直接更明白。“故”表结果,译为“所以”;“重”理解为“重视”“看重”;“之”指代“县令之职”。这句话便解释为:所以,人们都很  相似文献   

8.
冰洋 《今日中学生》2016,(20):51-53
通常在英语中,我们熟知的“笑”有smile和laugh等单词,其实关于“笑”还有很多表达,它们将各种情绪的笑表现得更生动、更贴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burst into laughter突然大笑,放声大笑(burst into闯入,情绪突然发作) 例:When Helen told the joke,everyone burst into laughter.当海伦讲完这个笑话,每个人都笑出了声. 2.burst into gales of laughter爆发出阵阵笑声(gale大风,突发的一阵) 例:When the sketch comedy begins,we both burst into gales of laughter.喜剧小品开始后,我们都爆发出阵阵笑声. 3.crack a smile展颜微笑,莞尔一笑(crack破裂,爆裂,打开) 例:The man is willing to do anything to make his daughter crack a smile.为了让女儿展颜微笑,他愿意做任何事情.  相似文献   

9.
《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对“故人重之”的翻译是:“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这个翻译是欠妥的。首先,“故人”不应译为“旧时相识者”,“故”应译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人”译为“人们”;其次,“重”不应译为“敬重”而应作“看重、重视”解;再次,“之”指代的是“县令”之类的官职,而  相似文献   

10.
释“敢”     
《鸿门宴》一课中:“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教研室编《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译为:沛公不先打进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烟台师专图书馆编《中学古文评析》译为:“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这两种译法都将“敢”字照抄不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对“齿危”的理解,我见到的有这样几种:《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等编)中译为:“牙齿松了”、《文言文释译》(鸡西市教育学院编)中译为“牙齿松动”。《新编高中古文注译评析》(三秦出版社,主编侯良瑷)中译为“牙齿已松动”。《高六册语文参考》(人教社语文二室编,1988年第2版)中译为“牙齿动摇”。对于这些理解,我认为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3.
许多论著都说“虽”后是事实译为“虽然”,“虽”后是假设则译为“即使”。但有时“虽”后的情况究竟是事实还是假设很难认定,因此就出现了此书译为“虽然”,彼书译为“即使”的混乱现象。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么一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似文献   

14.
探“能”     
对《孙子·谋攻》中“敌则能战之”一句,自曹操以来,就解说不一,诸家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近人郭化若将此句译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敌人”;中南五省(区)编写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则译为“与敌人兵力相等设法战胜他们”。  相似文献   

15.
谈“悦”字     
“悦”“先秦散文作“说”。本文倒句中出现的“说”都是“悦”的古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作词素构成“悦耳、悦目、喜悦等双音词。其中最常用的是“喜悦”,“悦”的词素义是“高兴”、“愉快”于是,人们往往用今义附会古义,把古文中的“悦”也解释为“高兴”、“愉快”等类似义。对《左传》中“××说”中的“说”的注解就是典型的一例。《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古文观止译注》译为“秦伯听了这番话,很高兴”;《白话译文古文观止》译为“秦穆公听  相似文献   

16.
连词before是一个常用词,在状语从句中一般译为“在……之前”,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before的翻译极为复杂,不能一律译为“在……之前”。例如: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中“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现行各种译本对它的翻译不甚一样。《教学参考书》译为“你能够对付他(曹操)(的话),就一定(同他)决一胜负。”《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你能对付得了曹操的话,就请决战。”《高中古诗文对译》译为“(凡是)您能对付曹操时,(您就)确实(和他)决一胜负。”这些翻译不尽相同,但对“能”的翻译却是一致的,都把“能”看作能愿动词,理解为“能够”,这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六册文言部分选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该课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区。”认为“毛”同“苗”,意即生长庄稼。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的译文将“深入不毛”一句译为“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薛儒章、孔祥珍等知名学者编译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语言分析》(初中五、六册)一书,该书也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荒凉地区”,也认为“毛”“苗”同音,是个名化动词,为“生长庄稼”。于是乎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都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或“寸草不生的地方”。对此诠释,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0.
理解万岁     
《课外生活》2012,(18):5
smileの蔷薇:裤G,你可不可以把垃圾猫的照片刊登在《课外生活》上啊?裤G:垃圾猫那么脏,照片晒出来太不雅了。smileの蔷薇:我不觉得啊。裤G:它把我相机的镜头都弄脏了,呵呵。smileの蔷薇:我们班所有人都喜欢《课外生活》。裤G:谢谢你们的支持!请问,你们是哪里的学生?smileの蔷薇:安徽滁州全椒的。裤G:哦,全椒的小读者很多,是我们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