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牧民定居的再社会化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章依据作近10年来对新疆北部草原地区牧民定居状况所估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提出游牧民定居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化变迁过程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游牧民定居事实上是一个与他们传统社会化存在着重大差异的再社会化过程,游牧民在定居过程中面对和必然经历再社会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国家开展我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我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和解决游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等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在高原,在藏族聚居区,我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已经真正深入民心.就群众体育而言,以往住得很远的藏区民众,交流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受到地域上的限制,而牧民定居后,交流变得相对集中和方便,本文通过研究牧民定居后四川藏区群众体育...  相似文献   

3.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依据大量的献,考察了新疆地区关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演变和政策演变对游牧民定居以及定居后生产和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作指出,使牧民从游牧变为定居,就成为政府力求改变牧区生产落后与牧民生活艰苦的一贯不变的政策,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是实施速度与程度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宁夏教育》2008,(12):40-40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相似文献   

5.
一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后,出现了定居的农业和游牧业两大生产生活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游牧文化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所谓游牧文化,就是历史上的游牧民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在欧亚大陆北部,从大兴安岭直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广阔地域里,很早就产生了游牧民的文化。这个地区游牧民族“许多文化特征都趋于一致”,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现象——同象。本文拟就游牧民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同象进行探讨。1、季节性迁徙公元前二千纪的前期,以中亚草原为故乡的游牧部落终于从其余的部落中分离出来,形成后来基本相似的北方游牧经济,“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历史上描述游牧民生产时大都说“逐水草迁徙”,以致有人想象游牧民的迁徙是不停留的,没有目的,也没有任何限制,事实上,游牧民的迁徙有规律可寻,这就是季节性迁徙。季节性迁徙有两种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我省牧区各试点县相继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幼儿园。为促进学前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刚察县幼儿园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工程、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程紧密结合,针对牧区各村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实际,因地制宜,适当采取多村联办、“双语”教学等形式,  相似文献   

7.
实践     
扩大内需急民所需面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寒流的冲击,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十项措施中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这其中包括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村住房问题作为国家改善民生、加大对农民的权益保障以及扩大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8.
牧民定居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生态已显脆弱的草原,也旨在为生产生活水平相对滞后的牧民走上脱贫致富开辟道路。国家投入巨资实施牧民搬迁定居的效果究竟如何,这是牧民定居工程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对新疆和静县X村定居牧民的定居生产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效益,并试图就此提出牧民定居的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9.
毡帐-蒙古包的创建和使用是游牧族群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其构造设计体现着草原民族的自然观和时空观,成为游牧民居文化特有的标志性符号。从文献记录、传承应用或现实价值来看,毡帐-蒙古包始终是游牧文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游牧经济不可逆转的衰微导致毡帐-蒙古包逐渐被定居建筑替代,但其留存的文化符号功能则具有永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俄国对我国西北边疆侵略的步步深入,俄罗斯人迁入新疆,形成大漫布、小聚居的局面。十月革命后,又有大批俄罗斯人逃入新疆定居下来。这些俄罗斯人绝对数量不多,仅占新疆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积极地融入近代新疆的社会生活,最终形成新疆的俄罗斯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草原环境的特点和游牧民地区学生特点和游牧民地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实例,说明了克服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兴蒙蒙古族乡是750余年前随元军进入并定居在云南的一个蒙古族聚居区。兴蒙人来到这里后积极地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历了由游牧民到渔民再到今天的农耕民的变迁,相应地,经济文化类型也从游牧经济文化向渔猎经济文化再到今天的农耕经济文化转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内隐的精神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对研究文化生态学和解释文化的“年代——区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我省牧区各试点县相继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幼儿园.为促进学前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刚察县幼儿园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工程、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程紧密结合,针对牧区各村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实际,因地制宜,适当采取多村联办、"双语"教学等形式,校舍建设上在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改造和校舍扩建.逐步形成了以县级标准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村级幼儿园为主体,以村级幼儿教学点为补充的农牧区学前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载体--学校布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合作市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传统游牧经济和深厚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致使人口和居民点具有高度的离散性,导致广大牧区中小学分布极不均匀,城乡之间、乡村之间教育发展差异大,办学条件有限,教师整体素质低.而牧区中小学整合必须密切结合城镇化建设、“异地搬迁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人口分布与变化趋势,按照“合理化、规模化、效益化”的思路,分步实施,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和乡所在地集中.  相似文献   

15.
光绪十六年(1890)承化寺僧众由阿勒泰迁至库尔喀喇乌苏巴音沟.文章拟对承化寺僧众迁徙的内外原因,以及各地方官员对其迁徙的态度和迁徙的经过做一简单的论述.这一迁徙事件是以甘肃新疆巡抚刘锦棠将所辖库尔喀喇乌苏巴音沟作为承化寺僧众迁徙之地而告终的.该僧众定居新疆之后.为新疆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库尔喀喇乌苏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聚居成邑,移民群体的生存活动形成地域社会。清末民初的库尔喀喇乌苏定居社会的形成蕴育了众多的庙宇,各种各样的庙宇成为当时城乡显著的社会景观,构成了汉民乡土社会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定居和旅游开发是引发少数民族牧民生存环境变迁的重要外部力量。文章以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研究牧民适应的五个变量。在对可能影响牧民适应的牧民属性特征和五个适应变量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初选后,借用累积logistic模型对初选的因素开展回归分析,对参与旅游业发展定居牧民变迁环境适应影响因素的种类、影响程度、重要度顺序等开展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五个变量是影响牧民变迁环境适应的主要因素;其重要度自高至低依次是生产经营因子、社会文化因子、生活与交往因子、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生产经营适应程度高的牧民,其对定居生活感到适应的发生比为其他人的1.44倍。  相似文献   

18.
从西宁到库库淖尔(俄)彼·库·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吴吉康校西宁是一座大的省城,不仅库库淖尔的游牧民,就连遥远的西藏东北部的游牧民都统归驻此的中国饮差大臣管辖。我的前辈们和我曾不止一次地讲起过这座城市。因此,我在这里只说几句话:现在城市本身发展很快,而且...  相似文献   

19.
<正>她是沈阳女儿,却扎根新疆。她用她那对孩子们特殊的爱感动着周围的人,也感动了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她就是"高原花朵"的守护神——周丽娜。"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每当看到孩子眼中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的职业使命油然而生,关心学生,是我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2006年,周丽娜跟随丈夫从沈阳来到新疆阿图什定居。在2700多人的卡依拉克村,周丽娜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社会组织与制度同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在游牧形式、军政合一制、部落议会制、收继婚制、奴隶制等众多方面的“同象”文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