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欢 《考试周刊》2010,(30):37-38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特别注意原文的语域,要把握原文中语域三变量:语场、语式和语旨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中实现原文语域向译文语域的移植,实现语域的对等。语域的对等可以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的目的,使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
论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把原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翻译出来,还要保证原文与译文在文白程度、语体风格等方面保持一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语域三个层次上的对等,即:语场对等、语式对等和语旨对等。从这三个层次探讨了翻译中的语域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7):89-96
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语域理论对研究翻译现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小说《一九八四》董乐山译本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都基本做到了和原文一致,实现了语域的动态对等。译者在翻译时,准确把握了原语语篇的语域,并在译语语篇中实现了语域构建,生动再现了情景语境。  相似文献   

4.
翻译实践应掌握原作的思想和风格,数量和表现形式上不要求目的语等同于原语,但在内容方面要保持与原语一致。直译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但不可逐字翻译。意译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但不拘泥于形式的对等。合格的翻译需要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即为形意结合。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目的是选择语境范围内有最大重叠可能性的译语等值成分,如果原文和译文或其中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特征,就易于构成翻译等值关系。以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等值理论作为指导,以Pricing Beauty一书的翻译为例,从等值转换的3个方面,探讨句子的翻译转换技巧。认为从原语到目标语的转换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对原语词概念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造成译文和原文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因此只能通过译者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语语境对等的词,追求最大程度的对应。卡特福德的等值转换理论对于句子及句子以下层次的等值转换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适用于解决具体语言结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复杂的再创作的过程。在翻译中,译者要寻找对等语,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信息,即翻译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意思可以用不同长度的句子来表达,其作用和表达效果的不同,要求译者根据其具体特点来翻译。在小说《灿烂千阳》中文译本中,通过分析其长句、短句和长短句交替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探讨如何在译文中实现与原文的对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历史时风格对等和共时风格对等翻译的风格对等进行初步探讨,以实例加以阐释,并依此说明风格对等,可在目标语中体现原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以丰富目标语民族的文化并供创作的评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语境是翻译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寻求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把握语境以取得能够与原文产生同样效果的译文表达。本文从语义及语体两个方面讨论了语境分析在对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给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具有原语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所具有的同样的感受。根据这一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应当坚持准确、严谨用词,合理调整文化不对等现象,不断充实商务专业知识,尽可能保持原文与译文语义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10.
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寻求等值成分。形式对等的翻译以原语为中心,力求使接受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原语中的各种成分,最大限度地显示原文中的形式与内容。要达到真正的形式对等,必须用目的语中的对应形式结构来替代源语中的形式结构。四字结构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其翻译不同于其他语言形式的翻译。在四字结构的汉英翻译中,也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对等。  相似文献   

11.
语境及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译者在语篇翻译时,应将翻译视点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交际意义上,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恰当地表达出原语的语域特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力求原语和目的语在形式、意义以及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为这个过程为主体,不仅应通晓原语和译入语,而且应通晓这两种文化.本文拟就信息传递,原文与译文相对的对等,译文的可接受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实践中,语用歧义、俚俗语等的存在给译者带来很多困惑。Eugene A Nida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区分解决了翻译界长期以来直译与意译之争,有效地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寻求“最贴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主体的感受对于外宣译文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缺少目标语受众意识,必然会导致译入语文本的可接受性大打折扣。在交际过程中,译者应对原语文本进行正确推理,并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以关联性为指导原则,寻求构建最佳的认知语境。成功的外宣翻译要使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6.
翻译经济类文本,要求译者能准确客观完整再现原文内容;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从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出发,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该类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特点,探究其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奈达翻译定义在中国翻译理论界被严重误读误译。中国翻译教科书中的奈达翻译定义要求译文与原文对等,首先在语义上对等,其次在文体风格上对等,对等通过对等语来实现。奈达翻译定义的真正意义是求似不求等,要求翻译再现与原语最相当的自然流畅的信息。它描述了翻译的方法,与中国的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如出一辙。它的看似矛盾之处正是它的合理和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王莉 《宜宾学院学报》2003,5(5):55-56,67
对等在文学翻译中作为一个标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源语文本与的语文本在形式、内容、风格和文化四个方面的对等,结合文学翻译实例展开论述,证明译者在实际探作中不可生搬硬套对等这个标准,但又应尽量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表现出源语文本的精髓,最大程度地做到形和神的对等。  相似文献   

19.
汪燕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6):124-126
主位结构作为体现语篇功能的一种信息结构,是语篇信息结构和修辞意图的外在表现,也是译者了解语篇中的信息分布和谋篇机制的不可或缺的参照。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可从分析原文的主位结构入手,把握交际中的转换规律,通过再现和重构原语语篇的主位结构获得语篇信息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20.
语域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荚汉翻译必须考虑的问题.语场、语旨、语式是影响语域三个重要变项,本文从语域理论的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语域对应的现象,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能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使译文与原文实现语域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