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龙 《收藏界》2011,(9):75-75
明熹宗天启(公元1621-1627年在位)年间社会动荡,战祸连绵,大兴土木,国家财用浩繁。基此,当时在全国开设铸炉100余座,地方亦自铸钱以充军饷,版式复杂,币值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数种。折二、折五钱背文较简单,折十有光背、纪值、纪地、星、月等记。小平钱品类繁多,  相似文献   

2.
王军 《收藏》2008,(12):131-131
宋代盛行年号钱,几乎每逢改元都要铸造新的钱币。由于当时已普遍使用先进的母钱翻铸法,铸币工艺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铸钱量相当大,为历代罕有。品种、版别也非常复杂,同一种年号钱,有铜质和铁质之分。特别是铁钱的大量发行,可以使统冶者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困难,因为铁钱成本低,可以缓解铜钱原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贾志义 《收藏界》2010,(2):79-79
《金史·食贷志》载,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于代州立监、铸钱,文曰“大定通宝”。此钱背有“申”字、“酉”字,又有宽缘、折二、铁钱等品种。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顺治时期铸钱先后历经过五次货币变革,铸行了光背式、单字记局式、折银一厘式、满文式和满汉文式五种货币样式,被泉界称之为"顺治五式"。前三式为了方便关内民众的使用习惯,也为了便于新钱与明朝旧钱的兑换,因此从光背式、单字记局式到折银一厘式均沿用了明代遗留的铸钱机构、生产工艺。到了第四式满文式和第五式满汉文式开始,逐渐确立了清代特色的货币体系。顺治第五式满汉文式为在钱的背面穿左采用满文记局,  相似文献   

5.
宋代从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起至1279年南宋被元所亡,历经320年。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所铸钱币繁杂,远远超过前朝各代。宋钱的名称和种类变化多端,所铸行的铜、铁钱主要是沿袭唐五代的宝文,钱币正面冠以年号或国号。北宋九帝,改了35次年号,铸有27种年号钱  相似文献   

6.
黎凤歧 《收藏界》2011,(1):75-76
清文宗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公元1851-1861年),因鸦片战争及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引发的外忧内患,加上干旱及水患等自然灾害,使得政令壅滞,经济恶化,中央政府无暇规范铸钱事宜,钱局铸钱各自为政,以致咸丰钱种类繁杂、大小不一,版别达数千种之多,是我国年号钱中的品种之冠。  相似文献   

7.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5):88-90
清代早、中期的铸钱基本延续了明代沉闷的风格,匠气颇浓,格式单调。到了咸丰年间开铸大钱后,钱文才逐渐改由名家书写,且各地方局铸钱风格不再受京局严格束缚,遂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咸丰铸钱与早期铸钱相比有如下不同:1.开铸钱局甚多,除正在铸行的钱局外,不少已停铸的钱局又重新恢复鼓铸,另外又新开了几处钱局,合计达30局(这还不包括个别钱局在不  相似文献   

8.
冯明杰  冯馨郴 《收藏》2012,(15):71-72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农民起义政权曾铸行过自己的钱币,这些货币一般铸量不多,加之起义政权存在时间短暂,流通范围有限,尤其是农民起义失败后藏匿这些钱币可能被视为叛逆,故其传世较少,多被藏界看重。"天定通宝"钱为元末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在湖北蕲水称帝后,于至正十九年(1 359年)改年号为天定时所铸。有小平、折二、折三3种(如图),钱径分别为24毫米、28毫米、32毫米左右。钱文为楷书,疏朗俊秀;制作精整,形制规范,是起义军铸钱中的美泉。据文献资料载,元至正十一年5月,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会  相似文献   

9.
袁克林 《收藏》2011,(2):89-89
咸丰年间江苏省所设铸钱局最多,计有筹防、筹济、淮安、敦信诸局。现今存世的宝苏局咸丰大钱,已无法分清归属哪家铸钱局所铸,只能统称为宝苏局铸币。宝苏局咸丰大钱品种版式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品种。在咸丰当十大钱中,如以钱文分类,其"尔宝"多而"缶宝"少。另"咸字"有勾咸、撇咸、断笔咸,"宝"字有阔贝宝、出头贝等,又有大字、小字、阔缘、窄缘之分。宝苏局官炉咸丰当五十大钱"尔宝"多,"缶宝"则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0.
倪清华 《收藏》2013,(3):88-90
清代早、中期的铸钱基本延续了明代沉闷的风格,匠气颇浓,格式单调。到了咸丰年间开铸大钱后,钱文才逐渐改由名家书写,且各地方局铸钱风格不再受京局严格束缚,遂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咸丰铸钱与早期铸钱相比有如下不同:1.开铸钱局甚多,除正在铸行的钱局外,不少已停铸的钱局又重新恢复鼓铸,另外又新开了几处钱局,  相似文献   

11.
刘万春  梁萍 《收藏界》2010,(12):86-86
笔者刚拿到一枚宋代"成平元宝"时,不禁惊异。此钱重量竟18.5克,钱面直径27毫米,背面直径27.5毫米,厚4毫米,泉面直径小于背面,类似折二型。宋代成平钱有宽缘、厚肉、锅底、四决、四出等版别,皆少见稀贵。说实话,想在现今假货横行的日子里,要轻易收藏到一枚品相好、稀少的成平古泉,机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2.
戎畋松 《收藏》2014,(7):118-119
宋代铸钱是中国货币史上铸量最大、版式最繁杂,铸造工艺和钱文书法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徽宗朝铸钱,璀璨夺目,以致徽宗被后人称为天下铸钱好手,更是为宋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袁克林 《收藏界》2010,(11):82-84
"康熙通宝"于康熙元年(1662年)由户部题准、宝泉局率先开铸,并颁令将铸成的"康熙通宝"样钱颁发各省铸钱局,依式样铸造与顺治钱并行于市。但为时不久,即颁令各省局停铸,只保留户部宝泉、江宁两局仍照旧设炉座鼓铸。康熙六年(1667年),户部题准各省炉座铸钱,并添设宝苏局、宝鞏局、宝昌局等处铸钱厂局,仍按部颁康熙样钱铸钱。  相似文献   

14.
吴昆 《收藏界》2013,(8):67-68
神秘的西域有着一段神秘的历史,有许多奇特的风土人情,也有着许多奇特的古泉,其中"新疆红钱"便是西域极具特色的钱币。"新疆红钱"是一个统称,始于乾隆皇帝统一新疆,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以及铸钱局,而铸钱的原料则使用了西域特产的红铜,因此叫做"新疆红钱"。乾隆后历代王朝都在西域铸造过红钱,所以"新疆红钱"大家族的成员非常多。它们铸  相似文献   

15.
沈飞 《收藏》2019,(10)
正元明时期的流通货币多有相似之处,都曾推行过不兑换的宝钞制,并多次禁铸铜钱,因而铜钱的铸量亦少于前代。元代的铸钱高潮在武宗年间及元末的至正年间。明代的铸钱高潮则在明初及明末。忽必烈即位后,开始铸行年号钱,有中统元宝及至元通宝。元初,大臣王文统曾制定朝政,革除积弊,发行中统交钞,从此确立了元代以纸钞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政策。中统元宝钱可能铸于此时,其为小平钱,篆楷成对,篆书者"宝"字为长冠(图1),楷书者有金代大定通宝之遗风,存世皆极罕。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吉语钱广为流行,不仅宫廷和官方铸钱局铸造,民间作坊也铸造,而且钱面、钱背上的吉语五花八门。如今能够见到的这些传世吉语钱,比较普遍的是钱面为吉祥图案,钱背为吉语,也有钱面、钱背都是吉语的。不过,笔者从  相似文献   

17.
《收藏界》2007,(8)
"崇宁通宝"有小平及折十钱。小平钱存世较少,大致可分大字、宽缘、缩范等版式。缩范小平钱极罕。所谓"缩范",马定祥先生概括得非常形象。在《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批注曰:"另有一种如折十缩小之字文者,珍。"换言之,似缩小的折十"崇宁通宝"钱。这种"崇宁通宝"小平钱,也有称"美制"者。  相似文献   

18.
邹桂山 《收藏界》2011,(7):78-79
我国古代金银钱币,就至今出土和被发现的情况来看,其品种、类别、数量较多。在钱币面文方面,有历代的年号钱、厌胜钱、吉语钱、花钱;在币值方面,有小平钱、折二、折三至折十各种不同形态的大小钱。金银币的材质当然都是以金银为主,但这些金银币的金银含量却各有不同,也较为复杂。下面就金银币材质含  相似文献   

19.
《收藏界》2007,(9)
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第八·钱》关于翻砂铸钱之法:"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木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合盖之。既合之  相似文献   

20.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5):98-99
2013年春,华夏古泉网新人藏一枚"庆历直十"大钱,系前谱未载之物,亦未见任何著录和报道。观其形制,当为北宋仁宗时期所铸,但其钱文特殊,为有宋一代铸钱所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