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陶冶,而不是知识的传递,陶冶的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多年来,北关小学正是按照"环境陶冶人,环境塑造人,环境改造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力投身于学校的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出优美的育人氛围,使我校能够通过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打造隐性育人课程。通过外部环境、楼层文化、室内文化三个层次的推进,逐一彰显环境育人的独特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使人人的行为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本研究围绕"课程引路,寓环境教育于学科之中"这一主题,联系实际,论述了学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做法,进而指出:只要相信科学、走进科学、运用科学,持之以恒地将环境教育抓实、抓好,人类就能够"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兼论教育信息生态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信息系统"是指把信息看成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基础性要素,探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人、信息和信息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与活动的自组织、自适应的系统,而非狭义的物质性的"教育信息软件或产品"系统。"人"与"教育信息环境"这对主要矛盾推动着"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先后经历了教育信息与媒介要素论、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论、教育信息环境论到教育信息生态论等四个阶段,并体现出二轴合一、螺旋融合、后续发展性和价值性等演变逻辑。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逐渐凸现,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贯彻,音乐教育的人文关怀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针对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长过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个性潜能、人的创造智慧与人的合作交往能力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而综观中外教育书籍,凡是大教育家,无不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个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教育活动不断促进生命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而教育活动中的人是一个具有心理差异、在具体环境中生活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信息生态观""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特定环境里由信息人、教育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是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地实现系统价值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  相似文献   

7.
立足赏识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是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而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和发展人,倡导的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教育环境,这与"和谐校园"要求学校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翟学磊 《教师》2014,(15):27-27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人",这种培养基于每个人所特有的先天的"基因"。教育从业者要顺应个体差异,扬长避短,万不可漫不经心、口不择言,挫伤了儿童难得的自信心。蒙台梭利认为的理想教师是"无为"的教师,他们创造愉悦的环境,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而不是沮丧和不安。  相似文献   

9.
自卢梭"发现儿童"以来,"儿童中心"或"儿童本位"不仅在理论上获得了高度赞扬,还在实践中得到了支持,回归到原点——人,早已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识。而人更要回归到教学的根本,那就是让"身体"回到教育教学,让认知和心智在环境的具体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中生长,对当下乃至未来教育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一词在生物学领域特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而"文化生态"是指教师、学生之间在精神、心理、情感、价值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文化生态"的核心,是良好教育的内在因素.布贝尔指出: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所以,"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的效果.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笔者多年来就怎样处理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人不能脱离环境,同样,学校教育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王改菊 《甘肃教育》2014,(15):87-87
正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块,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些板块涉及到的"自然"、"社会"都是人活动的大环境。在环境的范畴中,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自然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精神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解释"人文性"时说"我们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13.
健康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机能在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适应和发展的协调状态。卫生工作的总目标是维持健康、保护生命。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的熏染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个体品质的总和。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总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状态"是不能通过教育直接改善的。健康必须通过卫生活动来改善,而素质则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正确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健康卫生和心理素质教育,可以简称为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所以"心理健康素质"概念存在逻辑问题。如果一定要提,就可以提心理保健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提出的"绿色家园"环境教育是指"在人类与环境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教育学生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并付诸于行动,涵养良好的素质,促使未来一代‘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就是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向"在环境中教育"进展,以至走向"为了环境的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环境科学知识、技能,在校外、社区的具体实践中自然地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观念,负有责任感的行动以至健全人格的形成,改变环境教育中"面具"教育的不良效应.这一过程的完成,不是一时一事、个别部门、少数人能承担完成的,而必须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利用社区有利于"为了环境的教育"的教育资源,建立全方位、多通道、立体式的、长期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环境教育网络,这就是"学校--区少科站--社区"绿色家园环境教育网络的运行.在此网络机构中区少科站这一校外教育机构起着沟通学校到社区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一直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尊重生命作为尊重人的思想根源,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审视教育的实践。我们认为,尊重生命的教育,是"为人而教育"的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行为等,都应当从尊重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教育不仅是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的传递,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在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学校生成性文化和创新性文化的积淀。任何文化的延绵与繁荣,都要经过积淀、传承、创新。因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坚持科研引领、实践检验原则,走内涵发展、文化育  相似文献   

16.
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女性主义哲学揭示出正是男性逻辑与现代性的合谋,造就出"破坏环境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深受父权逻辑影响的现代教育推波助澜,一直在培育"破坏环境的人".要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人性困境,人类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特质和女性道德,培育"爱自然的人""关系中的人""多元丰富的人"和"拥有关怀能力的人".学校环境教育应从整体上转向造就人性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教育立法过程中应该有恰当的环境伦理作为其伦理基础,成为其立法思想的指引和价值判断的依据,这不仅是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最基本的调控手段在冲突中不断契合的结果,也是环境教育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都因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无法成为环境教育立法的伦理基础,而"人与环境和谐共赢"才是我国环境教育立法应有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出发点,在立法模式、立法目的等方面对环境教育立法进行反思与审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说到教育,通常人们只想到学校教育。即便是学校,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北京就流传着教育办得好的原因是"东城靠学生,西城靠教师,海淀靠家长"。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成长或许越来越多地依赖教育,但是仅仅依赖教育而不能主导自己如何选取教育的人是不能成长得很好的。客观上教育既可能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摧毁一个人,或许这就是莫言调侃自己能得到诺贝尔奖的原因是"上学少"。因此,要避免被教育所绑架,就必须自己对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