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听了几位教师的《自然》课,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这一组课文时,普遍忽视了这类课文的核心问题——教给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时,只是要学生认识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与牛奶、酒精作了比较,而对认识水的方法——观察法就一语带过。在教学“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等课文时也不向学生谈认识这两类物体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未弄清教学这类课文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怎样认识物休(一)——水》是认识物体系列课的第一课。在这堂课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水,获得水的一些物理性质的知识,还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接触认识物体常用的一些方法。因此,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教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1.游戏激趣,了解认识物体的基本方法。 上课开始,教师可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导入新课。游戏分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4.
怎样设计认识图形(二)的练习课 要教好认识图形(二)的练习课,教师首先应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脱口而出地说出哪些模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结合日常生活说一说哪些物体属长方体,哪些物体属正方体;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圆规、硬纸板、直尺等学习用品。课前每组发给直径分别为1分米、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硬纸板做的圆。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我们过去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红色的圆形塑料板,提出:谁知道这是什么图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因此“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从古至今不少数学家对“圆”不断地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相似文献   

6.
我听过三位教师执教同一内容的课,课题都是“钟表的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采用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如何渗透合作学习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节课可以从三个环节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把学生带来的物体先按小组集中起来,再分类。大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有的学生按物体的材料分  相似文献   

8.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第一册第三课)是继教学“水”之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基本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用实验手段和对比的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空气的存在。其中,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概括它的基本性质,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我打算这样进行: 一、本课是观察实验课,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而且充满整个空间。然后,与水作比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认识空气的性质。所以,整个教学任务分“证明空气的存在”和“归纳空气的性质”两个阶段完成。教学时间两课时。  相似文献   

9.
案例:“认识大约几时”在一次数学新教材课改专题研讨课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课题都是一年级第一册“钟表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就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施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借助课件直观地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方法。紧接着用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深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新知。课堂情景描述:认识7时整后,教师用课件同时出示“大约7时”的两个钟面。…  相似文献   

10.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影子》一课,教学重点是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光和挡光物体,而低年级学生对挡光物体这个条件的认识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们曾试图通过“透明的物体没有影子”这一实验结论来引导学生认识影子的产生必须具备挡光(不透明)物体这一条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到哪里去寻找没有影子的纯透明实验材料呢?  相似文献   

12.
教学背景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成为学生、教师、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等因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我们按照这一思想及当前教改的方向,构思了“比和比例”这节概念复习课,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试图体观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教师教法结构这“三要素”。具体来讲: 1.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我们划定了一定的目标(详见教案中的教学目的要求,即:附件一)。这些目标则通过指导教学——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之前,通常都会在日常生活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前概念”——与新概念相关的认识。有些前概念是对新概念的不完整或不全面理解,有些前概念是对新概念的错误理解,有些前概念是与新概念相近的正确的旧概念;此外,学生的前概念中很可能缺少对一些相关概念的认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前概念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轻负高效”地展开教学。以《体积和容积》一课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听过一位老教师的数学练习课,内容是一年级新教材“认识人民币(二)”。整节课,教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朴实自然。学生出现多种不同意见时,教师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总是笑咪咪地问学生:“谁能说服他?”就是这句话,却给这节看似平常的数学课平添了许多的意味。以下是一个习题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五年级学生学习《碘酒与淀粉》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有趣,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研究是一种物体还是多种物体、含有什么成份的物体会遇碘酒变蓝色。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提问,“你们发现哪些物体遇碘酒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2的认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2;正确数出个数是2的物体和指出第2个物体;知道2比1大;掌握2的分解;能规范地书写2。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游戏表演,引入新课。学生表演(伴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学生甲(戴“1”的头饰,背着书包):我的名字叫做“1”,我的用处大得很哩!1支铅笔的“1”要请我表示,1本书的“1”要请我表示,1个文具盒的“1”也要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之间的一种教学指导材科,包含一系列特定的教学预期成果,是教师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期望,是衡量学生是否实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具体标准,如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二课怎样认识物体(一)——水,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的应用层次是:1、会用液体、固体概念描述物体的形态;2、会用感官直觉法(看、听、  相似文献   

19.
一、两个课例近日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两位教师安排的“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虽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能区别这两种现象。然而,不同的处理方法却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吴老师教学片断实录]师:在生活中,物体是不断运  相似文献   

20.
教学“磁铁”一课要指导学生认识磁铁的种类和性质。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磁性,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南北方向四点。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课前应准备磁铁、指南针、铁钉、缝衣针、曲别针、细绳等,以便将进行分组实验。若磁铁不够,要动员学生收集,教师按课文的方法制作一部分。教学可分四步进行。一、认识磁铁的性质。教师提问:磁铁对所有的物体都能吸引吗?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用磁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