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航 《学子》2013,(11):50-5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生活体验也是学习。因此,我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而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中、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一、确立目标,精心组织学校与荣市办事处联合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在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目标——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提高对自然的  相似文献   

2.
韩可与 《教育导刊》2004,(17):17-18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以活动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征。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直接体验与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建立在经验与生活基础之上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的实施克服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倾向,坚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体现了当代教育正在向为"社会和生活"服务的教育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4.
小学综合实践课呼吁"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与体验活动。笔者认为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形成校本特色。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2003年5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把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活元素,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峰 《考试周刊》2011,(43):166-166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各个主题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才能获得和形成"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逐渐地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学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激发学生情感领悟数学美,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享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8.
徐春炎 《生活教育》2013,(10):72-74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让"生活教育"扎根作文教学,通过融入课堂、链接生活、参与活动等策略,放飞学生的心情,从而激发兴趣、体验情趣、感受童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写"的快乐,从而在这个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站得更稳","学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以活动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征。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直接体验与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  相似文献   

10.
活动式道德教育,即道德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教育者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获取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国通行的德育模式一般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模式进行的,即通过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选择,其中贯穿学生的思考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初中思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强调了"实践"性:即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课堂要与生活融为一体,要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切人点,以贴近生活为出发点,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让对话教学展现学生生活的自然状态和纯真自由的本性,不断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丁宁 《云南教育》2004,(5):21-2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总目标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4.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一条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即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呢?本文对思想政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杨立志 《学周刊C版》2011,(8):139-139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教师只有让综合实践课充满生活的气息,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自主研究,从研究过程中亲历和体验发现问题、获取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生活奥秘,才会使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综合实践课充满生活信息呢?  相似文献   

17.
方明莲 《福建教育》2007,(12):54-54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学习做人,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8.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推进,新课程建立了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品德的自我教育、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富有特点的儿童生活,开展儿童喜欢的各种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搭建平台让学生探究,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反思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提升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下引领学生多关注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