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1年5月2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世界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1967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78年起在华东师大任教至今。1982—1984年公派赴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VPT&SU)研修美国历史;1992—1993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格林纳尔学院(GrinnellCollege)作研究。著有《华盛顿评传》、《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等;主编《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20世纪世界大博览(上下册)》(常务副主编),《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第四卷《美国的崛起与扩张:1898—1929》(分卷主编);主持翻译(英)罗伯茨十卷本《世界文明通史》(翻译组负责人之一)。发表论文“美国独立前后政治体制的演变”、“华盛顿和美国宪法”、“第二次产业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略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之演进”(合作)、“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试论20世纪初的美国太平洋扩张战略”、“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美国多元文化成因再探索”、“两次全球化高潮比较研究”等数十篇。曾开设“世界近代史”、“美国历史”、“美国史专题讲座”、“美国移民与文化”与“世界史通论”等课程。多次赴美国、香港、日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合作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教育是美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一场改革运动。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对民主的珍视和信仰,在有文化差异的社会中和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1〕,其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2〕。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一)文化同化的失败与多元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其历史与现状上都存在着异同点。当今两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也都呈现出一个共同趋势,即越来越具有整合的倾向。其多元文化教育政策都试图在保护少数族裔的文化特殊性与促进少数族裔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之间获得平衡。“认同”与“尊重”同时成为两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关键词。在课程层面,两国都从以往关注族裔差异转而关注种族、性别、阶层和其他社会关系的交叉问题,以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进而融解差异。  相似文献   

4.
倪旭 《初中生辅导》2006,(11):11-12
就目前中学生的现状而言,历史与语文两个科目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历史科目的中考与平时考试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学生写错别字相当普遍。所以,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切不可忽视“语文学习”,而应高度重视“语文学习”问题,在历史学习中,穿插“语文学习”。具体地说,应注意读音、字形的学习。历史课本中的有些字,古今读音是不同的。如公元前209年统一蒙古草原地区的匈奴族首领叫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四个字中,前三个字的读音都与今天不同,这三个字应读冒(mo)顿(dun)单(chan)于。遇上这种情况,你要了解历史课本中有些字是不能按今…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文化论争与通识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其社会的文化演进密切相关。一元文化主义控制下的通识教育以传承西方文明、塑造统一美利坚民族为己任,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使通识教育转向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将弱势群体的经验和知识引入到教育内容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两种文化发生了尖锐冲突,通识教育也出现了“回归传统”与坚持多元的激烈讨论。围绕着国家和民族归属与认同这一文化核心,美国社会对通识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藏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珍宝。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实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校服的一种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制服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究竟起于何时,我不得而知。美国学者保罗·弗塞尔(PaulFussell)曾围绕制服而撰写出一本《爱上制服:制服的文化与历史》的辉煌巨作,可惜除了网上点滴资料外,查遍周围的几个图书馆,终未能一饱眼福。我冒昧揣度,恐怕自人类社会成型之初,就是制服历史的开端。制服的“制”字其特定含义无非与“制度化”相关,也就是说,它至少是制度的一种表征。中国古代的制服有“官服”,军队有统一的军服,官分九品,制服自然也就不同。它附着在人体之上,却表征了其下的身体的地位和等级不同,即所谓的身份差异。军队中的士兵制服总体上是统…  相似文献   

8.
从介绍美国多元文化的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对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所引起的两种思考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现实影响——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文化的正面的影响和现实局限性。正面的影响表现为:多元文化主义对教育和历史研究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多元文化主义是文化批评的新理论,多元文化主义促进美国政府发展和社会的改革。同时,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现实局限性进行思考: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没有完全解决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主义无法成为一种持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凝聚力,多元文化主义无法解决文化与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过历史的同志,对李斯的名字是不陌生的,他一生中许多活动都与秦王朝的兴建和衰亡有密切关系。历代秦史的研究者们对该历史人物褒贬不一,评价各异,尤以对他在秦统一前后政治上、文化上的所作所为,誉毁悬殊,争议颇大。本文试在前人论著的基础上,简要地谈谈李斯其人在秦统一前后的历史作用。李斯(前281——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出生于“闾巷布衣”之家,年轻时做过管理文书的“郡小吏”,因不满自己“卑贱穷困”的社会地位,弃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他虽然在学术上对荀卿有所继承,“然旨趣与苟卿大异”,在思想体系上不尽相同。当时,七国争霸,战争不断。在七雄中,魏、韩、燕、齐、赵等诸侯国相继衰落。楚国虽大,也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教学中,尤其在巩固总结这一环节上,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书本为主线的原则,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我作了如下一些尝试。例一:在巩固总结《古代朝鲜》这一章时,我采取了搜索要点的方法,挖掘出教材的特色。我在黑板上写上醒目的“两”字给予提示。学生感到这一总结新鲜而奇特,其求新求异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他们先后总结出七个“两”字。(1)两个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两次分裂:公元前后分裂成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10世纪初朝鲜半岛又分裂成三个国家。(3)两次统一:676年新罗统一;936年高丽王朝统一。(4)两种土地制度:新罗王朝实行食邑制度;高丽王朝实行田柴科制度。(5)两次遭受侵略: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在1592年和1597年两次入侵朝鲜。(6)两次反侵略斗争:1593  相似文献   

11.
在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争取文化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文化结构中,“承认的政治”和“少数话语”两种理论立场和论述策略存在对话、互补和辩证的空间。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更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海外华人文学的历史即是一部华裔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样性在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娴  陆瑾 《物理教师》2003,24(9):1-42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由于美国多元化民族问题的存在,势必对中小学的课程和教材产生各种影响。为了贯彻和体现“所有的中小学生无论其性别、种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等的不同,都应该在学校接受平等教育”的理念,由美国McGraw-Hill公司1999年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Physics:Pinci-ples and Problems)设置了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栏目。该栏目以物理内容和多元文化的双重视角,展示了“科学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实践活动。综观诸多民族的历史就可以发现,那些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被  相似文献   

13.
理想与困境: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再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产物,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多元文化主义使美国社会各方面开始反思主流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文化客观上对少数族群造成的歧视与伤害,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平等与宽容,但也深刻地冲击了美国社会,形成了对美国国民性的重大挑战,从而引起了一些美国公众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责难与批评,并在政治上也出现了相应的连锁反应,多元文化教育处于发展的困境之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是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行动,是一个理想中的教育路向,它将与“熔炉”主义在相互的碰撞中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与其实践归旨,“善义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义、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5.
陈建英 《文教资料》2010,(10):128-130
教育人类学将人类学知识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指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它分为哲学教育人类学和文化教育人类学两个流派。面对美国教育界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文化战争”,教育人类学从人性和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并指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论述“文明冲突论”的理论渊源:1.“冷战”后意识形态决定论的危难与衰退;2.“中国威胁论”对西方世界的触动;3.历史上文明现、文化观的启迪与创新;4.美国国内多元文化的存在与演变。我们可以从中体察到亨廷顿所代表的一部分美国人的政治文化心理,这也许对揭示中美关系有所神益。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在美国的产生,固然与美国近年社会结构变化相关,但从更本质层次上而言,其根源在60年代的文化运动。60年代的美国青年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认知功能的再认识,对人类认识观念的再反思,使得思维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总体化、同一性走向多元性、多样性;通过对价值的重估,倡导多元兼容性的概念,打破单一性的文化模式,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内涵遥相呼应。同时,通过对正统理论的挑战,彻底地动摇了盎格鲁一撒克逊这一美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为多元文化主义者的目标诉求——元与元之间相互平等——架起了一座隐性桥梁。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教育孕育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时期。在运动发展初期,多元文化教育强调的是民族教育,主要探讨各民族团体的历史、文化、科学、人文等,要求通过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的课程重建以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经验等。随后,  相似文献   

20.
制服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究竟起源于何时,我不得而知。美国学者保罗·弗塞尔曾围绕制服撰写一本《爱上制服:制服的文化与历史》的巨著,可惜除了网上点滴资料外,查遍周围的几个图书馆,终未能一饱眼福。我冒昧揣度,恐怕自人类社会成型之初,就是制服历史的开端。制服的“制”字特定含义无非与“制度化”相关,也就是说,它至少是制度的一种表征。中国古代的制服有“官服”,官分九品,制服自然也就不同。它附着在人体之上,却表征了社会地位和等级不同,即所谓的身份差异。军队中的士兵制服总体上是统一的,其象征在于统一纪律和有序化,既可一壮军威,又便于将军种、兵种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