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首先使用,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其加以概括.该理论是近些年传人我国的,因此这一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接受这一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笔者通过以下教学设计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是提高社会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引导城市化朝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方式.从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城镇体系理论、中心城市联结卫星城市理论这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门槛值、门槛服务范围是在城市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它们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中心地理论”把城镇看做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它们在职能、规模和分布上的规律性。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其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 ,因此也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为中心地。城市地理学中的门槛值、门槛服务范围的定义和大小是如何确定的呢 ?一、门槛值、门槛服务范围的确定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人口集中 ,房屋集中 ,交通方便 ,服…  相似文献   

4.
湘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介绍了"城市的地理区位、城镇空间布局特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以及中心地理论".如果说"城市的地理区位、城镇空间布局特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是有关城市个案的知识,那么"中心地理论"是有关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知识.  相似文献   

5.
中心城市经济吸引区和区域城镇体系合理布局是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城市经济体系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在龙岩市域规划中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城镇体系是指若干相互关联、联系密切的市镇组成的群体。按照群体中各城镇性质和相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村化过程中的农村小城镇化代替不了农村城市化。对农村小城镇应该正确定位:它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为农业和农村居民提供商品和劳务服务的中心地。 膘上城镇定位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农村工业化的中心地的观点,都是对这膘上城镇在农村现代化中作用和功能的错误定位。  相似文献   

7.
南阳市城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按照"一核+四片区"的方式发展,其中"一核"即"卧龙区+宛城区"构成的南阳市核心城区,"四片区"是由南阳市下属的县级行政单元构成的四个"子片区",分别为"西北子片区""东北子片区""东南子片区""西南子片区"。"西北子片区"由"西峡县+内乡县+镇平县"构成,子中心城市为镇平县中心地;"东北子片区"由"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构成,子中心城市是社旗县;"东南子片区"由"唐河县+桐柏县"构成,子中心城市是唐河县;"西南子片区"由"淅川县+邓州市+新野县"构成,子中心城市是新野县。在发展过程中,"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邓州市—内乡县"构建城市环,并辐射到更多的县级中心地。每个子片区内要形成城镇链和构建子城镇团,将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发展成为子片区的次级中心。在此过程中南阳市要主动创造条件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建立联系,提升在城市群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分形理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安徽省城市体系具备分形特征,并测算出了安徽省城镇体系内的中心城市以及围绕中心城市聚集的程度、城市体系内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未来安徽省应继续坚持"双核带动,双轮驱动"、"东向发展"战略,加强"一圈一群一带"内部空间优化,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英国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导致19世纪末期出现了一批以霍华德、格迪斯和内特福德为代表的城镇规划理论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格迪斯的"新技术时代城市"和"集合城镇"的理论以及内特福德的"政府干预"理念的出现,表明英国城镇规划指导思想开始由自由放任向国家干预和人本主义进行演进,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城镇规划思想对英国城镇规划法律的发端和英国城镇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体系的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该区的城镇体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沿黄地区济南的城市地位垄断性较强,其他中等城市不够发育,沿黄地区城镇之间通达度较好,但由于黄河阻隔及区域经济联系的地区差异,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欠理想.提出了该区城镇体系的发展策略:适当扩大中心城市,培育次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港口和铁路交通,区内与区外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并分析了宁夏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结果表明,宁夏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维数为1.17,这说明宁夏城镇体系中处于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较多,分布比较集中,且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但是城市规模分布双对数图也表明宁夏城镇规模等级不连续,结构不完善.所以在宁夏城镇化发展规划中还应适当调整城市发展思路,加速城市体系向着更优化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镇体系是生态文明、绿色湖南建设的生动体现。建设生态城镇体系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利于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在建设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别于传统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发展核心城市,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县城,有所侧重地发展小城镇。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石,可以从战略合作、政策扶持、先进技术、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升产业水平,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人口规模作变量.运用城镇体系的异速生长模型和Zipf维数模型,分析了1984-2001年湖州市城镇体系时空结构的生长状态,结果表明,在一个中心城市相对弱小、自然资源基本均匀分布、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内,中心城市并无竞争优势,相反由于次级城镇资源人口集聚的低成本,资源人口集聚速度高于中心城市,最后资源和人口在体系内均匀分布,区域无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增长极,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采取相应措旌,使区域城镇体系时空结构生长呈优化的分形状态,促进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体系是城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本文就零陵北五县市分析其城镇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运用区位论、城市理论,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本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构想,并探讨其体系建设布局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Urbanization英语词义中含城市和城镇)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足3%,1900年上升到13.6%,1950年为28.6%,1980年又上升到42.2%。据联合国预测,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或城镇。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面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城市化的高潮。因此,研究城市理论作为这一高潮的先导,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石家庄的城市建设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石家庄在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后,需要构建"一核+四片区"的城市体系,其中藁城子片区以藁城为中心,通过整合深泽县、无极县、晋州市、辛集市等形成.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体系间要进行高效整合,最终形成"lb+ln+△"构成的"枣核"形城镇体系,将藁城东部、无极南部、深泽西南部、辛集西部和晋州中北部等区域整合在一起,成为藁城子片区的主体区域.在藁城区内要分两步逐步强化乡镇中心地的联系程度:第一步要将"廉州镇+南董镇+兴安镇"整合在一起,第二步要将"岗上镇+丘头镇+南营镇"整合在一起,在子片区内更好地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藁城子片区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要根据县级行政单元间的联系,将东部区域的深泽县、辛集市与中西部区域的藁城区、无极县和晋州市等中心地的关系处理好,促进藁城子片区城镇体系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立足于现代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从中心性、中心地及中心地扩散域等理论出发,获取相关理论数据,并联系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将中心地扩散域的空间界定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通过在ArcGIS 10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的矢量化、数据库的建立等步骤,最后使用克里格插值法进行空间分析,从而使城市扩散域的空间界定在GIS软件平台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产物。随着社会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其中一些城市还逐渐成为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的中心,成为城乡经济网络的枢纽。自开放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近20年增加了450多个城市。如今,670多个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出现了城市群落。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心城市的功能日益突显。所谓中心城市,一般认为是集区域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金融、信息等于一身的现代都市。其所辖区域有大有小,但应覆盖一定的城镇群落,并具一定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美国西部的大多数城市是伴随着西部各地区的开发过程成长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矿业城镇、牧业城镇、铁路城镇、农业城镇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多功能城市的出现,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西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参考美国西部城市化的经验,走开发与城市化同步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西部城市化道路:充实和提高大城市的功能和实力,发挥城市经济场的辐射作用,向郊区或更大的腹地扩散。在区域经济中起中心作用: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经济区,然后逐步向中小城市推进;以现有的城市为据点,向外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整合城市密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