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晶 《丽水学院学报》2009,31(6):42-44,86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诗歌对于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探索虽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对于20世纪30年代作家城市诗的创作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城市现代意识对艾青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城市的赞美,又有对城市的批判,他永远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是一个无奈的城市乡村人。  相似文献   

2.
乡村四月     
翁卷是南宋诗人,浙江永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他一生没做过官,一直在江南乡村生活,他的作品也以田园诗为主,这一首《乡村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乡村”是江南水乡,“四月”是中国传统农历的四月,是初夏时节,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诗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诗人首先就抓住了江南水乡最鲜明的景色:绿原、白川,从视觉角度着眼,  相似文献   

3.
痛失田园——读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寻找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心情就和“田园”无关。什么是“田园”?汉语字面的意思是田地和园圃,但不是泛指农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诗意的表达。如果田园寓意农村,就是从城市生活的角度———尤其是从对城市充满无奈和失望的角度———所表达的诗意的农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诗意?但谁都知道,这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失意和逃遁的归隐。然而霍华德并不是想表达诗意或者失意。我想,这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化造成的误会。因为霍华德最初的设想就是非常“入世”的。1898年10月,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在他勾绘的三磁铁图中,他非常明确城市与乡村(农村)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城市———乡村磁铁”。城市—乡村(town-country)并不是城市和农村的简单组合,而是“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别看这段描述有些诗意,他对实现城市—乡村的途径能一下抓住要害:“城乡之间的最显著差别可能莫过于使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因为...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艺术视野、审美思想、题材和风格都迥异于其他作家。废名的艺术领域较为广阔,有诗、小说、散文和诗歌理论等,而以小说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城市知识分子为题材,另一类则表现乡村恬静生活、平凡人事;其中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田园小说最能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和  相似文献   

6.
我的乡村     
梅朵 《青少年日记》2009,(11):40-41
我拿着城市户口薄生活已有二十多年,但我一直感到我是一个农村人,骨子里是个农民。我只是一个从乡村伸向城市的高高的树梢,作为一个农民,我永远属于泥土.来到城市我只是为了稀释一下城市的情调,我只是为了给城市增加一棵来自乡村的草。  相似文献   

7.
陈建兵  徐建国 《中国教师》2013,(Z1):272-273
一、乡村少年宫解读乡村少年宫是推动农村未成年课外活动的场所,是不断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1.有农村气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由城市带动起来的,农村的各项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农家孩子看到最多的是乡村田野、山林湖泊,所接触到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2.有城市品位少年宫原本是城市孩子在节假日活动的天地,把少年宫搬进农村,就是要农家孩子也享受到现代化教育设备,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8.
刘章,是建国后崛起的老一代诗人中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饱含乡土气息和浓烈的乡情而独领风标。他从农村颖出,历经生活磨炼,却坚毅不拔地用他的诗歌编织着对生活的美好幢憬,强烈地体现着辛勤、挚爱和奉献的主题。他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诗歌在无忧的调子后面隐含着他的苦闷彷徨,其后的诗歌则是欢乐与忧忿,平和和激砺同行,显得比较开放成熟。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农村题材的根据地,但却与时俱进地扩张到了旅游题材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题材,有很多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思想性,使诗人完成了由农民诗人到人民诗人的升华。在诗歌形式上,刘章由单一自由诗转向多种形式的探索,尤其在吸收古典诗词传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他的诗中显现的是一个虔诚的诗路跋涉者的刘章。  相似文献   

9.
电线杆     
诗情话意 好有趣呀!这首叫“电线杆”的诗中果然“直立”着一根根“瘦瘦的电线杆”,个头还由近及远地逐渐矮小呢。这是由一个个方块字支撑起来的“会说话的”电线杆!“从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所有的电线杆都在“说”,在呼喊:我的手牵着你的手——让我也牵着你的手——大家手牵手——于是,灯,就亮了!  相似文献   

10.
《安娜·卡列尼娜》展示了当年俄国城市、乡村生活巨幅画卷,并从文化冲突的视角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列文的形象的塑造,列文代表纯朴农村文化,围绕着他两种对立文化展开交锋,从中表现作者对城市奢华的贵族文化的批判,对纯朴的乡村平民文化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刘章,是建国后崛起的老一代诗人中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饱含乡土气息和浓烈的乡情而独领风标,他从农村颖出,历经生活磨炼,却坚毅不拔地用他的诗歌编织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强烈地体现着辛勤,挚爱和奉献的主题,他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诗歌在无忧的调子后面隐含着他的苦闷仿徨,其后的诗歌则是欢乐与忧忿,平和和激砺同行,显得比较开放成熟。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农村题材的根据地,但却与时俱进的扩张到了旅游题材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题材,有很多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思想性,使诗人完成了由农民诗人到人民诗人的升华,在诗歌形式上,刘章由单一自由诗转向多种形式的探索,尤其在吸收古典诗词传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他的诗中显现的是一个虔诚的诗路跋涉的刘章。  相似文献   

12.
一个留美的学生、一个西装革履的杜威弟子,居然穿起粗布衣,戴上斗笠,挽起裤腿,放弃了东南大学教务主任的职务,到江苏农村里办起了茅屋学校——这就是被周恩来称之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纪20年代中的一个创举。请看他于1926年起草发表的400多字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  相似文献   

13.
母亲     
黄灿然的诗雅俗共赏,用词雅俗共存,他能将生活解析到极致,总能在庸常中发现诗的秘密。他有的诗就专注于庸常的生活,从庸常中深入,发现生活原来是充满诗意的。这首《母亲》也是一样的,从一个不经意的场面刻画一位母亲,然后从他者的母亲中发现自己的母亲,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4.
曾几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曾经从他学诗;在南宋诗坛上,他是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曾因力主抗金受奸相秦桧的排挤而退居农村,写了不少反映村居生活的好诗。这类诗多清俊而富于生活情趣,这种诗风给大诗人杨万里开辟了道路。《三衢道中》是代表他这种诗风的名篇。诗题中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县境内;“道中”就是“路上”。诗写的是初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文坛有很多作家,其生活经历都是经历过乡村和城市两种,尤其以从乡下到城市的路线为多。但不是每个有如此生活历程的作家都能像贾平凹那样,乡村和城市的烙印、以及这种城与乡的纠结如此矛盾的进行表达。他的每部作品都在展示或者思考着城、乡,以及二者在作家心中造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童话     
有一个商人在城市炒股,此刻他已经身无分文。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彻底绝望了,他打算离开城市这个伤心的地方,去乡村生活!  相似文献   

17.
哈代 ,一位兼现实主义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的作家 ,一位热爱田园生活的建筑师。由于不能忍受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带着淡淡的悲观情绪完成了小说《远离尘嚣》。书中的奥克是一位新型的牧羊人 ,他身上具有一个普通劳动者所有的优点和他们没有的特殊品质。哈代坚信只有像奥克这样的农民才能将乡村生活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特洛伊是一个与其相对照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对比也正是田园生活的纯静恬美与城市生活的喧嚣腐化的对比。对比在揭发主题上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它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腐朽堕落的城市生活的图画与一幅宁静悠远的农村生活的画面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坛有很多作家,其生活经历都是经历过乡村和城市两种,尤其以从乡下到城市的路线为多。但不是每个有如此生活历程的作家都能像贾平凹那样,乡村和城市的烙印、以及这种城与乡的纠结如此矛盾的进行表达。他的每部作品都在展示或者思考着城、乡,以及二者在作家心中造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韩少功的散文具有返璞归真的特色,《月夜》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月夜》通过城乡对比结构,突出"月夜"的三层特征——"月亮"是乡村的徽章,"月光"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月夜"是永恒的追求,对比农村的丰富诗意与城市诗意的退化,加强文本的递进性,并借此表达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表达他对乡村诗意生活的热爱、渴望与向往。  相似文献   

20.
从小失去妈妈的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到农村生活.认识了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青铜。葵花爸爸意外死亡后,无依无靠的她被好心的青铜家认养.葵花和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勇敢快乐地生活。葵花要回城市了,青铜不堪忍受离别的痛苦,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震动了所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