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玲创作中具有"五四独立女性"和"革命政治功利"两种立场,她在思想"左转"中两种立场交相沉浮;延安文艺整风使丁玲思想彻底左转,它牢固确立了"革命政治功利"立场在创作中的一统地位,并带来无尽的尴尬与苦涩。文章旨在揭示左的政治因素对知识分子精神心灵及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教训和“文革”后的处境。使丁玲晚年的创作心态变得复杂而又矛盾。矛盾的创作心态使丁玲晚年的作品呈现了外在表现和内在价值不一致的现象。其作品外在表现为政治性的面目,内在价值却表现为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执着关注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宗派主义的强烈反抗。  相似文献   

3.
晚年的丁玲,在高扬政治意识的同时,其女性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现.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同时存在并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纠结,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丁玲晚年的心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纠结极大地影响了丁玲显性层面的创作和隐性层面的心理,成就了其独特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4.
"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赵树理与丁玲的作品为代表.此时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它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创作的艺术性追求,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是,"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于主观出发的自发功利意识;而"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则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一种体制文学的诞生,显示出一种带有客观强制性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5.
丁玲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出深刻的现代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有以下两点:1.早期创作中,丁玲从女性视点出发,以真实纯粹的女性体验与感悟,分析社会、评判异性、同时更深刻地反现自身,通过莎菲型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给读者一个本真的、赤裸裸的女性情绪天地,展示出“五四”后一代女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现代姿态,透露出一种意气凌云的女性主体意识。2.40年代初期在延安创作的小说中,丁玲则以一个社会政治运动的自觉参与者与思考者的身份,以开阔的视野,对妇妇解放与民族、社会解放的关系,知识分子与的改造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层的思考,以敏锐的感觉与卓越的艺术胆识,针砭了革命队伍内部落后的思想意识,表现了独到而又深邃的艺术慧眼和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抱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还原性地分析了晚年丁玲写作《杜晚香》的内在动机,揭示了她借文学来解决“历史问题”、实现政治诉求的苦衷,廓清了对丁玲写作此文的动机的误解,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丁玲的艰难境遇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功利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关注,对利益的追求也从未如此执着。这种变化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是许多人对功利的认识是模糊混乱的。其功利意识也是自发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道德选择的偏差,具有导致自私自利的个人主...  相似文献   

8.
一、学科德育目标功利观的超越--还学习主体学习动机的自由 地理教育学的德育目标含有明显的功利性,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优良的中等地理教育师资.这种为社会的"大功利"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通常仅强调"大我"而无视"小我"发展需要及德育的精神本性追求,从而违背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审美标准.由其导引的德育课堂通常是缺少教育道德的,因为它忽略了有不同追求的个体.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当前或将来是否选择教师职业作为学习个体道德优劣的评价标准,因为不同的职业道德都可以追求理想人生的至境.我们当然支持以社会利益为先的从教选择,但同时也不应排斥"小我"对"大我"的自由选择,因为这也是个体与社会发展所需.高师院校的学科德育课堂应更多体现出对个体建立理想人生目标的"终极关怀",而不仅仅局限于力图表现"公正"的专业视野.  相似文献   

9.
历来后世学者对欧阳修晚年作品《秋声赋》的意旨持因政治生涯苦闷而悲秋或与人无争、养生保命的消极思想。笔者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秋声赋》的背景中探求新的解读视角,从而还原一个"夷险一心"、追求不朽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10.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权主义的现代女作家,她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在其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女性的内容,突现各种莎菲型女性的形象。本文着重从创作心理学的视角,阐述其创作中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和女性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诗经》的理性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要》代表着我国早期的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本从四个方面对其表现特征加以阐述,即:一重人事而轻神事,对现实政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二追求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境界,显现出人的觉醒与对民主的启蒙;三重礼乐化,表现出人类自觉的对“善”的追求精神,四把道德要求与现实功利目的统一起来,形成情与理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与五四前后其他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相比,丁玲早期创作中的女性追求情与欲的统一,其情感追求体现出较鲜明的现代色彩,这与时代及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传记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传主的生平经历、人格形象和文学成就。秦林芳的《丁玲的最后37年》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丁玲在"自由"与"革命"两种理念影响下的心灵挣扎,抓住了影响传主行为和创作的思想矛盾,使得丁玲的形象富于立体感。该传记资料丰富,客观地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对同类传记写作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讲话>为分界点,将丁玲延安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丁玲本着一个文人应有的文学意识,发表了一系列大胆暴露延安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小说及杂文;后期丁玲发表了一些追随政治的应景之作,但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们依然看到丁玲对文学的坚持.可见,她始终沉浮于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从二十年代末起,她通过一系列优秀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示了其他作家“创作中少有甚至于没有的姿态”。过去,不少评论者充分注意到了丁玲各个时期的作品所表现的崭新的思想内容,但对其艺术特色却抱着相当冷淡的态度,一直缺乏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国外有些论者甚至认为丁玲在艺术上“毫不可取”,她的作品不过是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虚实相交的创作手法,设置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场景——虚幻的梦境与冥界,现实的闺阁和闺塾。杜丽娘在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内展现其双重的性格:在虚幻的空间,表现出一种追求真性情的"越礼";在现实的空间中则表现出对传统道德礼仪规范的"守礼"。这一创作策略的运用使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既具有现实性,带来真实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承载着汤显祖对情与礼关系的思考,隐含着汤显祖的"情礼合一"观。  相似文献   

20.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她从个人主义转向革命文学、"向左转"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玲在转型期间复杂的思想内涵。长期以来,《韦护》被认为是趋向"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创作。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与同类模式的革命文学的不同之处,旨在探寻丁玲在秉持着革命战胜爱情的目的而进行写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与创作目的不同的性别化立场,借以展现丁玲在完全汇入革命的洪流前,她从创作之初坚守的女性立场在时代话语的威压下所进行的挣扎与求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