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以及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相似文献   

2.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3.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5,(10):12-1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三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  相似文献   

4.
李喜所 《历史教学》2003,79(11):9-14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和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引起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历史巨变证明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云峰 《云南教育》2008,(10):13-17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亲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建设道路为第一次;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为第二次;1992年“南方谈话”为第三次。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人文思潮和思想解放潮流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近年各地高考命题中都备受青睐。复习中,应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西方思想解放潮流紧密结合,高精度的梳理、把握专题主干知识,多角度的探究中西思想的内在联系,深层次挖掘不同思想主张的内涵,找准命题的切入口,扎实有效的做好迎考复习。下面结合2009年的高考复习热点及近两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对本专题复习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依据 “思路”:“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是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三的教学内容。专题三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对此,陈旭麓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这不断涨落的思潮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体悟到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  相似文献   

9.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亲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建设道路为第一次,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为第二次,1992年"南方谈话"为第三次。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思想解放,邓小平  相似文献   

10.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下称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课,主要介绍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领域的变迁,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并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所谓思想解放,“是指从封建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中解脱出来,用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批判、取代旧思想、  相似文献   

11.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电子、电气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总结了目前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并简要说明了教学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三大理论系指毛泽东建国以来构建的改造论、建设论和继续革命论。改造论的提出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改造论又是建设论形成的历史前提,继续革命论则是改造论的延续。在发展的进程中,建设论又与继续革命论结合起来,并最终成为它的附庸。贯穿于三大理论的主线是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这条主线使三大理论形成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三大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正确对待苏联模式的问题,存在偏离本国国情的问题。它们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过渡时期学说。这两个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于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另外,被毛泽东曲解的关于反作用的理论,对于构建三大理论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中期评估工作对电大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探索途经、摆脱束缚、创造模式三个方面的论述,认识到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期评估旨在强调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动与推进,离不开党的政策指引。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的颁行,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发展的深谋远虑和系统部署。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依然任重而道远。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有对教育政策更良好的理解与执行。  相似文献   

15.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体现在二者的一致性,发展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从2001年正式启动"新课改"以来,许多基层教师已逐步接受了课改中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面对着残酷的高考和"升学率",伴随普高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进行"刮骨去毒"式的高考模式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我国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新课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三大新理念的指导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三个结合"为内容的改革探索;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三个注重"的原则,以实现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在《对新课程改革的三点提醒》、《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的基础上,针对“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吗”的不同意见,进一步提出: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软着陆”意为课程改革要“放慢速度,调整方向,确保安全,确保成功”。课程改革要回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准确地理解《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善《纲要》;课程改革需要引导,不要误导;课程改革需要大家一起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20.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当代政府管理改革价值的产生、发展也照样要服从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当代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逻辑的存在条件。这个条件在逻辑上又包括一般条件、社会条件和问题条件三个方面。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内外条件后,政府管理改革才会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