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士林中常有“读《出师表》不流泪,此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此人不孝”之语。这两篇散文皆以情愫殷切动人而名闻于世。二者中的《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为了说明自己因奉养祖母而不能为官的苦衷而上的奏表,除了以“至性之言,悲恻动人”外,那成熟缜密的文思,匠心独具的  相似文献   

2.
感人心,情为首也。古人在动笔伊始,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显至情于君子。因此,大凡仁君在读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之后,没有不被这两篇传情佳作所感动。故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必不孝;今我谓:读《项脊轩志》不下泪,其人必不善。我诵读之时,情自心起;掩卷之余,慨叹万端。挥笔写下:至诚至真“陈情表”,又悲又苦“项脊轩”。  相似文献   

3.
我读《陈情表》,虽然觉得它是一篇千古美,虽然也感觉到了它的“悲恻动人”,但并不以为它是真正的“出自肺腑”,也不是什么“至性之言”。我更多的是读到了隐藏在这篇美之后的罪恶——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4.
《陈情表》是千古名篇。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其语日“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作为语文教材,今天不少人也偏重对《陈情表》语言技巧赏析,这固然不差。但是,却忽却了“知人论世”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司马炎其人。  相似文献   

5.
汤玲 《云南教育》2005,(31):36-3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  相似文献   

6.
《陈情表》自入选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后,因其不衰的艺术魅力,为历代的散文选本所选用(如《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对《陈情表》的赏析,历来是赞语有加,历数此文之感天动地。笔者以为,在诸家评述中,要数清人林云铭的点评最为中肯。他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清人过珙亦有类似的评点:“斯文历叙生平辛苦,亦呜咽,亦感悟,其人之性情者深欤!”(《详订古文评注全集》)那么。如何解读此等“至性语”呢?笔者试从以下五点作一些阐释:  相似文献   

7.
《陈情表》是一篇经典篇目,沪教版、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等教材均将其选人,我把这四种版本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对比,发现执教者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沪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陈情表》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陈情表》之所以能传诵千年,至今仍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李密将“情”和“理”进行了有机结合,情中见理.理中含情。本文对《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古文观止》对李密的《陈情表》作了如下评价:“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至性之言”,足以令人动容。尽管李密当时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也有怀念刚被司马氏灭掉的蜀围的想法,更有伴君如伴虎,前途未卜,不敢贸然出仕的忧虑,  相似文献   

10.
《陈情表》是中学语文课文的传统篇目,之前的各种版本教材多已入选,最新统编本也不会"遗珠"(据网传的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目录,《陈情表》依旧位列于选择性必修目录中)。历来对《陈情表》的评价,大多着眼于"情"。如北宋李格非(李清照之父)认为,它的妙处在于"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南宋末年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评论,"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清人编选的《古文观止》评价其"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选注者把它的特点归结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清人林云铭《古文析义》评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琢,唯见天真烂漫"。  相似文献   

11.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2.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3.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5,(10):24-24
《陈情表》是亡蜀降臣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请辞”奏章,全文紧扣“孝”字叙事抒情,一宇一句皆发自肺腑。《古文观止》评论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奏章中通篇没有表忠心的字样,而晋武帝不仅答应了李密的“请辞”,并且“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4.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三篇都是流露了强烈而真挚感情的至纯至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观点梳理】《陈情表》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将《陈情表》视为彰显孝道的经典。但近年来也有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独特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弱势者的困境解脱——学习《陈情表》  相似文献   

16.
《陈情表》一文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李密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向晋武帝申诉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语气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古文观止》评语日“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示希望奉养祖母到终,充分表达了奉养祖母的孝心。  相似文献   

17.
李密《陈情表》“情”“理”相生 ,情真意切 ,结构严密 ,语言洗练 ,至今仍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19.
李密的《陈情表》,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晋武帝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不仅同意了李密暂缓出仕的请求,而且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其祖母。  相似文献   

20.
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了一篇经典古文——李密的《陈情表》。该文虽不满五百字,但文情并茂,历来被评价甚高,被誉为三篇“读之必哭”的妙文之一(宋代学者赵与时《退宾录》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